整發器

[拼音]:Zhaoshangju

[英文]:China Merchants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

中國最早的民用輪船航運企業。在清代末期洋務運動中由洋務派官僚李鴻章招商籌辦。

1867~1868年,曾有人建議成立華商輪船公司,以便分運漕糧,兼攬客貨,但未能實現。1872年,李鴻章奏準設立輪船局,撥直隸練餉局制錢20萬串作為官藉資本,定名為“輪船招商公局”。1873年,改名為“輪船招商局”,派唐廷樞任總辦,總局設在上海洋涇浜南永安街。在牛莊(今營口)、煙臺、漢口、天津、福州、廣州、香港以及橫濱、神戶、呂宋等地設19個分局。並確定“商為承辦,官為維持”和“以運漕為根本,而以攬貨為各船之基礎”的方針。招商局的成立打破了外商對中國航運業的壟斷。局屬“伊敦”輪是第一艘懸掛中國旗航行在中國沿海的船舶。招商局營業初期,即引起洋商妒忌,相率削價競爭,企圖擠垮、扼殺招商局。但招商局依靠官款週轉和官勢支撐,享有借款免息,輕稅免釐和包運漕糧、官物等優惠待遇,“以北洋之盈,補長江之虧”,得以站住腳跟。而稱雄長江和天津-寧波航線的美商旗昌洋行反呈動搖之勢。1877年旗昌洋行以全部船舶和各地碼頭、倉庫資產,作價222萬兩銀,售予招商局。招商局實力大增,掛中國旗的船舶增至33艘。這更加引起外商嫉妒,競爭愈益激烈。其後招商局因四面受敵,幾至無法維持,而與英商怡和洋行、太古洋行簽訂“齊價和約”,共同壟斷中國航運業。招商局的商股資本在1872~1873年有10多萬兩,到1882~1883年增至200多萬兩。這期間每年可收船舶水腳銀100多萬兩。由此看來,招商局的創立對促進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起了一定作用。1885年盛宣懷任督辦後,排擠商股,侵奪商權,依賴洋債,重用洋人,企業的商辦性質減弱,官督成份加強,洋務官僚對企業變支援為勒索。到1900年,掛中國旗船舶雖增至 517艘,總噸位卻減至18215噸,輪船平均噸位從1882年的737噸降至1900年的35噸。

1909年招商局劃歸郵傳部管轄。1914年全部財產估值為1700餘萬兩,而航業資本僅為840萬兩。以後軍閥割據,局勢混亂,業務更難發展。1927年,南京國民黨政府清查招商局,設監督辦公處,歸南京交通部領導。1932年歸屬交通部,改名“國營招商局”。1937年抗戰前夕,招商局共有輪船86000多噸,佔全國公私營船舶576000噸的15%,佔當時中國遠洋、沿海、長江中外船舶150多萬噸的5.7%。65年中,招商局船舶噸位每年平均增長1000噸左右。

抗日戰爭時期,總局先遷香港、後移重慶。此期間損失船舶總計約為50000噸。由於廣大海員努力,將“江安” 等6大河船駛抵重慶,才得以儲存了部分財產。這時招商局的航運範圍限於川江、湘江一帶。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總局遷回上海。當時殘存大小船舶28艘,合25500餘噸。以後又從敵偽手中接收和向美國購置了大批船舶。並在全國沿江、沿海設20個分局,13個辦事處,國外設8個代理處。總局管理機構設8部1室,即船務、發運、客運、供應、棧埠、產業、財務、人事等 8部和辦公室。內外員工達12500多人,先後派船開航印度加爾各答、關島、狄寧島、曼納斯島、香港、新加坡、馬尼拉、日本、古巴和阿根廷等地。

解放戰爭期間,招商局將大批船舶投入軍運,從1945年9月到1949年5月,為國民黨政府運輸軍隊 342.4萬人,軍用品 154.2萬噸。1948年,招商局定資本額為“金圓券”6億元,分600萬股,以半數作為國民黨政府“金圓券”的發行準備金,半數公開發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招商局共有船舶 384艘,總噸位達 378000多噸(見表)。

其中95艘被遁遷臺灣,合計總噸位24.6萬噸,佔全局總數的65%,留在上海而有運輸能力的全部是江海小船,只5萬多噸,佔總數的13.4%。1950年4月,招商局改名為國營輪船總公司,統一經營全國公營船舶和非運輸部門所經營的500噸以上江海船舶。1951年2月,又改名為中國人民輪船公司,總公司遷設北京,原上海的總公司改為區公司,1953年5月更改為上海海運管理局,統一經營南自溫州、福州,北至營口的沿海客貨運輸業務。另設長江航務管理局專門經營長江業務。30多年來,上海海運管理局航區範圍不斷擴大,客貨運輸業務均有長足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月15日招商局香港分局宣佈起義,停留在香港的13艘海船陸續回到人民懷抱。起義後的香港招商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在香港的代表機構,承擔全部本國船舶代理和貨物中轉業務。1966年後還經營倉儲駁運、物料採購和洽購新舊船舶業務。1979年擴大經營範圍,在深圳市蛇口地區興辦佔地一千餘畝的工業區。現在香港招商局成為以航運為中心,經營多種業務的航運工商結合的綜合性企業。

參考文章

漳州市漳州招商局開發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