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聲學測量

[拼音]:feiqi wolun zengya

[英文]:exhaust turbocharging

利用內燃機排氣能量驅動廢氣渦輪增壓器實現內燃機增壓的方法。廢氣渦輪增壓器(簡稱渦輪增壓器)由渦輪機(見透平)和壓氣機(見壓縮機)兩主要部件,以及軸和軸承、潤滑系統、冷卻系統、密封件、隔熱裝置等組成。內燃機氣缸排出的高溫高速的燃氣,經排氣管供入渦輪增壓器的渦輪機,推動渦輪旋轉,渦輪再帶動與它同軸的壓氣機葉輪旋轉。壓氣機將吸入的空氣壓縮,提高了壓力的空氣流經內燃機進氣管,供入氣缸,從而達到增壓的目的。

1905年,瑞士工程師A.比希首先提出利用內燃機排氣能量驅動渦輪增壓器進行增壓的設想,並於1911~1914年間完成了第一次試驗,1923年開始用於柴油機。1950年以來,廢氣渦輪增壓技術獲得了廣泛的應用。普通柴油機採用廢氣渦輪增壓可提高功率30~50%。而專門設計的高增壓柴油機,在增壓壓力為0.3兆帕時平均有效壓力可達 2兆帕。若採用兩臺串聯的渦輪增壓器和兩臺空氣冷卻器的兩級增壓方案,可使增壓壓力達到0.4~0.5兆帕,在採用低壓縮比(7~8)以限制機械負荷的條件下已能使平均有效壓力提高到2.5~3.1兆帕以上。功率大於70千瓦的柴油機已大多具有增壓變型產品,功率大於350千瓦的柴油機幾乎都已是增壓柴油機。

廢氣渦輪增壓系統

由廢氣渦輪增壓器和內燃機進、排氣系統組成(見圖)。內燃機由於受結構尺寸的限制,燃燒氣體在氣缸內不能充分膨脹至大氣壓力。因此,排氣開始時氣缸內的燃氣壓力遠比大氣壓力高,這樣,排氣就具有一定能量。廢氣渦輪增壓系統將排氣能量有效地傳給渦輪機,使渦輪機獲得較高的效率,同時有利於內燃機氣缸的掃氣。根據排氣管中壓力狀況和排氣能量的利用方式,廢氣渦輪增壓系統一般分為定壓增壓系統和脈衝增壓系統兩類。

定壓增壓系統

內燃機所有氣缸的排氣都通入一根粗大的排氣總管,然後再流入渦輪機。排氣總管實際上起穩壓作用,以使總管內的氣體壓力基本恆定。這樣,渦輪在穩定氣流下工作,故渦輪機效率較高。但採用這種系統時內燃機加速效能和低負荷效能較差,所以定壓增壓系統只適用於高增壓、工況變化少的場合。

脈衝增壓系統

這種系統的特點是在排氣管中造成儘可能大的壓力脈動。為此,排氣支管被做得細而且短,渦輪儘可能靠近內燃機氣缸。排氣互不干擾的幾個氣缸(通常是二缸或三缸)的排氣支管連在一根排氣管上,這樣,每根排氣管中就形成兩個或三個連續的排氣脈衝波。渦輪機的噴嘴環按排氣管數目分組隔開,它們互不干擾。採用脈衝增壓系統能充分利用排氣能量,改善變工況效能;但渦輪是在脈動氣流狀態下工作,故渦輪機效率較低。

為克服兩種系統的缺點,人們已研製出脈衝轉換系統和多脈衝系統。它們多用在氣缸數不是 3倍數的柴油機上。

廢氣渦輪增壓器

根據所用渦輪不同,廢氣渦輪增壓器分為徑流式和軸流式兩種。徑流式渦輪增壓器採用徑流式渦輪和離心式壓氣機,流量較小,適用於中小功率內燃機;軸流式渦輪增壓器採用軸流式渦輪和離心式壓氣機,流量較大,適用於大型柴油機。(見彩圖)

渦輪機

由固定的噴嘴環、旋轉的葉輪和渦輪殼組成。噴嘴環與葉輪組合稱為渦輪機的級。在一些小型渦輪增壓器中,為了縮小體積、減輕重量、簡化結構,往往取消噴嘴環,渦輪殼兼具噴嘴環的作用,這稱為無葉渦輪殼。

離心式壓氣機

又稱離心壓縮機,由進氣道、工作輪、擴壓器和出氣蝸殼組成。在小型渦輪增壓器中,進氣道和出氣蝸殼佈置在同一殼體上,稱為壓氣機殼。擴壓器又分為有葉擴壓器和無葉擴壓器。

渦輪機的葉輪和壓氣機的工作輪共用一根轉動軸,三者組成轉子。轉子由徑向軸承和軸向止推軸承支承。由於轉子的轉速很高,必須嚴格檢查其動平衡和適當選擇軸承型別才能保證渦輪增壓器可靠工作。

表為廢氣渦輪增壓器的主要效能引數及其範圍。

現代渦輪增壓器是批量生產的系列化產品,由生產廠按內燃機的功率區段分檔形成若干個基本型。在基本型上適當修改壓氣機和渦輪機的結構尺寸、殼體結構等即可形成變型產品,用以滿足各類內燃機的增壓要求。

廢氣渦輪增壓內燃機實質上是往復活塞式內燃機與旋轉式葉輪機相結合的一種複合式發動機。兩者工作特點不同,必須互相匹配,即壓氣機流量特性與各種工況下內燃機所需流量率相一致;驅動渦輪機所需要的能量與內燃機排氣可提供的能量相平衡。

參考書目

無錫動力機廠編:《渦輪增壓器》,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1973。

參考文章

廢氣渦輪增壓技術的節油原理是什麼?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