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工業用試劑
[拼音]:diditi
[英文]:DDT,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的簡稱,有“二二三”之俗稱,學名1,1,1-三氯-2,2-雙(4-氯苯基)乙烷,是一種有機氯殺蟲劑。工業產品為白色固體,是含有雙對氯苯基和鄰、對氯苯基兩種異構體的混合物,前者是主要殺蟲成分,含量70%~80%(質量)。純品熔點108.5℃,不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化學性質穩定,但遇鹼易分解,急性毒性LD50值:對大白鼠經口為113~118mg/kg(見農藥)。
滴滴涕是在1874年由奧地利化學家O.蔡德勒首先合成的,到1938年瑞士嘉基公司的P.H.米勒發現其殺蟲性質。滴滴涕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殺蟲譜廣而效力強的合成有機化合物,在農藥發展史上是一個里程碑,米勒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金。1942年開始工業化生產。製造方法是在襯鉛或搪瓷反應器中,用氯苯和三氯乙醛在濃硫酸中發生縮合反應,脫水得滴滴涕原藥,反應式為:
滴滴涕具有觸殺作用,能破壞昆蟲神經生理活動而致死。通常加工成粉劑、可溼性粉劑、乳油和油劑(見農藥劑型)使用。在40~60年代,滴滴涕曾在全世界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對農業增產和防治傳病昆蟲,控制瘧疾等流行曾有很大貢獻。由於長期使用,有些害蟲對滴滴涕產生抗藥性;又因其性質穩定,不易降解,可在環境和生物體內造成殘留積累,許多國家在70年代已停止使用。中國從50年代起曾大量生產,到1983年停止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