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屬

[拼音]:pudie

記錄氏族世系的書。熟悉或編纂譜牒的學問稱為譜學。中國古代最早的譜牒是《世本》,記黃帝以來到春秋時列國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已亡佚。魏晉南北朝時社會重門閥,士族為了維護其世代相傳的優越社會地位,以區別於庶族寒門,譜牒成為重要工具之一,譜學因而廣泛流行。

東晉太元(376~396)中,員外散騎侍郎平陽人賈弼第一個廣泛蒐集各氏族的譜牒,所及地域,包括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彙總共有七百一十二卷。朝廷給他配備令史、書吏,抄寫完成藏於皇家的祕閣。當時東晉所屬實州僑州各九,十八州當即指全境而言。南齊王僧孺也編集《十八州譜》七百一十卷。梁武帝時編纂《十八州譜》六百九十卷。他們都沿襲舊名十八州,意為王朝所轄全境。卷帙如此龐大,可能是合北來僑姓與南土高門,兼包士族與庶族譜牒在內的著述。據《隋書·經籍志》所載,譜牒類別除總集之外,南朝有專述一地的譜牒,如《江州諸姓譜》十一卷、《袁州諸姓譜》八卷、《揚州譜抄》五卷等。有一族的譜牒,如《謝氏譜》十卷、《楊氏血脈譜》二卷等。姻戚關係也為門閥社會注重,所以還有《齊永元中表簿》之類的書。據近人不完全統計,各書所見可以知名的魏晉南北朝譜牒著述,計有總譜二十三種、家譜六十二種、皇室譜十五種、以州郡標題者十三種,其中絕大多數屬於南朝。從樑代開始,政府設立譜局。東晉賈弼開創譜學以後,子孫世傳其學,宋有賈匪之,齊有賈淵(唐人避諱稱其字希鏡),樑有賈執,隋有賈冠,綿延近二百年。此外,齊時琅邪王儉、樑時東海王僧孺,都精於譜學,有所撰述,即劉知幾《史通·書志》所指的“江左兩王”。所以《隋書·經籍志》稱譜牒是“齊樑之間,其書轉廣”。

北方自從十六國以後,戰亂頻仍,譜牒損失殆盡。北齊魏收修《魏書》時,曾廣泛蒐集,並把譜牒中的世系儘量收入。《隋書·經籍志》中所列譜牒,屬於北朝者很少。北魏太和(477~499)時有《方司格》(司亦作思),記錄各郡中正呈報的本地姓族次第,一直受到重視。該書篇幅只有一卷,當是把境內各郡的士族按門第高下排列成為表格,以便一目瞭然,供選官時參考,類似唐代的氏族志,而不是具有全部氏族的世系和人名的家譜或族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譜牒今已無存,只有從宋人所修《新唐書》的《宰相世系表》和宋汪藻的《世說人名譜》可約略窺見當時家譜的原型。

譜牒的作用,約有四個方面:

(1)當時朝廷任官命職要考慮人選的門第和家世,必須參考譜牒。擔任選拔人才的吏部官員,一定要諳練“百氏”,亦即熟悉譜牒,否則不能勝任。

(2)士族一般不負擔徭役兵役,而庶族則否。政府為了徵發,要防止庶族冒充士族,規避徭役。除戶籍上表明這種區別之外,譜牒也是一種依據。

(3)當時婚姻注重門當戶對,結姻親時定要了解對方門第家世和世代仕宦情況,譜牒是必要的參考。

(4)當時社會風習重避家諱,與人談話中如觸及對方父祖的名諱,即為不敬。新官到任後,下屬請問其父祖名諱,以免觸犯。據《宋書》載:王弘一日之內接待千名客人,而談話能不觸犯一個人的家諱,因為他熟讀賈弼所編譜牒。

譜牒姓氏之學,到唐代還很重視,此類書有《元和姓纂》、《姓氏錄》、《貞觀氏族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