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愛,G.

[拼音]:Fukena

[英文]: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

美國小說家。生於1897年9月25日,是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個莊園主的後裔。他的曾祖父在當地很有影響。在他父親時家道中落。他對地主家庭盛極而衰過程中的種種變化十分熟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加拿大空軍中服役。戰後曾在大學肄業一年。1925年在新奧爾良結識著名的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在他的幫助下出版了第一部小說《士兵的報酬》(1926),寫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青年的痛苦與幻滅感。第二部小說題為《蚊群》(1927),寫患有20年代“時代病”的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這兩部小說沒有引起注意。1929年,第三部小說《薩托裡斯》出版。這是以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為背景的第一部小說,寫南方貴族地主有害的精神遺產對子孫的不良影響。這部小說被稱為“站在門檻上”的書,從它可以看出福克納日後的重要作品中將要出現的主調、題材、情緒與藝術手法。福克納自稱從此開始,他發現他的“家鄉那塊郵票般小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寫,只怕一輩子也寫不完”。他一共寫了 19部長篇小說和 7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絕大多數以約克納帕塔法縣作為故事發生的地點,人們稱他的作品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這部世系主要寫這個縣及傑弗遜鎮屬於不同社會階層的若干家族的幾代人的故事,時間從美國獨立之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場的人物有 600多人,其中主要的人物在他的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中交替出現。小說中的故事互相都有一些關係,每一部書既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又是整個“世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福克納寫第一部作品時,似乎對約克納帕塔法縣裡所有的人和事,大致上已有輪廓。

1929年出版的《聲音與瘋狂》是福克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書名出自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克白》第 5幕第5 場麥克白的臺詞:“人生就象一個白痴講的故事,充滿了瘋狂的聲音,沒有意義。”這部小說寫傑弗遜鎮的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沒落及其各個成員的遭遇與精神狀態。故事發生在上世紀末至本世紀20年代。全書分 4個部分,由 4個人物分別敘述故事。第 1部分是“班吉的部分”,通過康普生的小兒子白痴班吉的眼睛來反映周圍的世界。以朦朧的意識流的手法,使讀者體會到他失去姐姐凱蒂的關懷之後所感到的悲哀。第 2部分是“昆丁的部分”。昆丁是班吉的哥哥,哈佛大學學生。小說中通過他的現實生活,他的回憶、思考、夢囈與潛意識活動,繼續描繪凱蒂。昆丁對妹妹凱蒂的感情已經到了不正常的地步。凱蒂行為放蕩、被丈夫遺棄等遭遇,使他受到沉重的打擊,精神崩潰,竟至投河自盡。第 3部分是“傑生的部分”。傑生是凱蒂和昆丁的弟弟,是個實利主義者。由於凱蒂使他不能謀得銀行裡的職位,他恨凱蒂和她的私生女小昆丁。作者通過傑生的大段獨白,把這個人物自私卑下的精神狀態作了淋漓盡致的刻劃。第4部分是“迪爾西的部分”,所敘的事情發生在1928年的復活節。康普生家發現17歲的小昆丁跟一個流浪藝人私奔。康普生一家的自私自利、生活中沒有愛、遭受挫折和失敗,與基督臨死時告誡門徒的“你們要彼此相愛”形成強烈的對照。作者在這一部分裡通過黑女傭迪爾西的描寫來補述小說中沒有交代清楚的情節。前面三個敘述者或是白痴,或是精神瀕於崩潰的人,或是偏執狂;迪爾西可以說是書中唯一健康的力量。她的忠心、忍耐、毅力與仁愛與前面三個敘述者的精神狀態恰成一個鮮明的對照,作者通過她體現了“人性的復活”的信念。

福克納在《聲音與瘋狂》中不但描繪了一個南方地主家庭的沒落,也刻畫了南方傳統價值標準的破產。凱蒂的墮落,意味著南方道德法規的失敗。班吉根本沒有思想的能力。昆丁喪失了行動的能力。傑生眼裡只看到錢,他乾脆拋棄了舊的價值標準。

1929至1936年是福克納創作力最為旺盛的時期,除了《聲音與瘋狂》, 還寫了長篇小說 《我彌留之際》(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龍,押沙龍!》(1936)。《我彌留之際》的脈絡並不複雜。安斯·本德侖在妻子艾迪臨終時答應把她的遺體運回傑弗遜安葬。艾迪死後,一家人扶柩回裡,路上遇到種種磨難。屍體發臭,一個兒子想放火燒棺,被送進瘋人院。另一個兒子為了不讓棺木掉到水裡,被大車壓斷一條腿。經過6天跋涉,受盡折磨,終於到達傑弗遜。這部小說在藝術表現上作了大膽的試驗。全書共分59節,每一節是一個人物的內心獨白或“意識流”,出場的人物共有15個。每一節描寫與這次跋涉有關的一部分場景。這些人物所用的語言都是南方農民的生動的口語,但每人的口氣各不相同。小說通過人物的敘述、他的內心活動和別人的觀察這三種方法刻畫人物的性格,比一般採用第三人稱的寫法更為深入細緻。《八月之光》是福克納的一部描寫種族問題的小說。書中寫一個被社會遺棄的孤獨者如何受到播弄、虐待終於悲慘地死去,表明了福克納反對種族偏見與宗教偏見的態度。這部小說主人公是裘·克里斯默斯(字首J.C.與耶穌·基督的相同),從小被送進育嬰堂。他 5歲時,偶然窺見一個女保健員的隱私,女人怕他揭發,便向院長說他是黑白混血兒。他被趕出育嬰堂。以後白人社會不接受他,認為他是黑人;黑人也對他猜疑,怕他是白人派來的密探。他失去了“身份”,一系列悲慘的事由此發生,最後促使他殺死心愛的白種女人,並於星期五(耶穌受難日)主動接受白人對他的私刑處死。與這條線索同時進行的是萊娜·格魯夫的故事。她是亞拉巴馬州農村的姑娘,與情人相戀懷孕後遭到遺棄,徒步來到傑弗遜尋找情人,卻遇到拜倫·本奇。拜倫設法把她安頓下來,找人替她接生,還替她尋找情人。作者認為在萊娜與拜倫這樣沒有受到“文明”的汙染的“原始人”身上,才有真正的人性。作者這種“歸真返樸”、 唾棄資本主義文明的思想在以後的作品中 (如《熊》,1942)有了進一步的發揮。

《押沙龍,押沙龍!》是一部複雜、難懂的小說,描寫莊園主塞德潘一家的盛衰史。托馬斯·塞德潘於19世紀初來到傑弗遜鎮,率領20個黑奴開墾荒地,興建大宅。後生了一子一女。兒子亨利的朋友查爾斯其實是托馬斯與一黑白混血女人所生的兒子,與亨利的妹妹裘迪絲相愛並訂婚。托馬斯怕血統混雜,竭力反對,並唆使亨利將查爾斯打死。接著亨利逃亡,不知去向。托馬斯後與窮白人窩許·瓊斯的外孫女朱莉同居,因故被窩許·瓊斯殺死。亨利在外流浪,於衰朽之年悄然回家,重病在身。未幾大宅起火,夷為平地,全家都被燒死。

福克納通過托馬斯一家的盛衰,寫一個有罪孽的莊園主的“現世報”,也寫出了莊園制社會必然滅亡的命運。

在藝術手法上,《押沙龍,押沙龍!》頗有特色。作者安排洛莎小姐與康普生二人敘述托馬斯·塞德潘的故事;又讓昆丁帶引讀者分析故事中出現的問題,使敘述出現了多種層次。作者既塑造了故事主要人物的形象,也刻劃了敘述者的面貌,三人的經歷、性格不同,所用的語言和敘述方法也各有特色。而且作者不把故事說得一覽無餘,而是讓讀者來究真辨偽。這些使得這部小說具有撲朔迷離的神祕氣氛,閃爍著奇幻的光采。

福克納後期最重要的作品是《村子》(1940)、《小鎮》(1957)與《大宅》(1959)。這三部小說都寫弗萊姆·斯諾普斯及其周圍的人的故事,主題與情節有連貫性,因此合稱為“斯諾普斯三部曲”。其中以《村子》最為重要。在風格上,它與《押沙龍,押沙龍!》恰好成為對照。《押沙龍,押沙龍!》結構謹嚴,故事陰森可怖,使用伊麗莎白時期莊嚴的英語。而《村子》則是由許多個插曲組成的結構鬆散的喜劇般的故事,用的是美國現代南方的口語。

弗萊姆·斯諾普斯是福克納精心塑造的一個人物,他於1902年來到傑弗遜鎮附近威爾·凡納的雜貨鋪裡做夥計,逐漸接管了店裡的帳目。接著他放高利貸,開鐵匠鋪,又與威爾·凡納已懷孕的女兒尤拉結婚,成了富戶。後來他把捕來的一群野馬假冒馴馬賣給當地居民,又把一塊地偽裝成埋有窖藏以高價出手,然後便離此而去傑弗遜。

弗萊姆·斯諾普斯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福克納對之投以最大的輕蔑。福克納筆下的地主也做了不少壞事,但他認為他們都是感情的奴隸,這是受“激情”的驅策。弗萊姆·斯諾普斯則是絕對地冷酷無情。他從不觸犯法律,象一架計算機那樣冷靜、精確地實現他的計劃。福克納不從正面描寫他,也不刻劃他的內心活動,而是用別的人物來襯托他。首先是他的妻子尤拉,她是“愛神”與“情慾”的化身,與冷酷無情的弗萊姆恰好是兩個極端。作為對照的還有郝斯頓,他為了一個心愛的女子吃盡了苦,結婚後她卻被公牛踢死。另一個對襯式的人物是明克·斯諾普斯。郝斯頓的公牛侵入明克的地界,他一怒之下殺死了郝斯頓,並毀屍滅跡。福克納認為他為“激情”所左右,至少證明他還有人性。第3個人物是拉波夫,他向尤拉求愛不成,險些犯罪,終於悵悵離去。第 4個人物霍克也是感情的奴隸,他為了保護尤拉,單身打退了糾纏尤拉的一群人,自己也被打斷胳膊。尤拉為了謝恩而自願委身,霍克因此而再次折斷臂膊。第 5個人物是白痴艾克·斯諾普斯,他愛上一頭母牛,把它從郝斯頓手中盜走。《村子》中足足有30頁寫這個白痴的囈語。以上五個故事有的很殘酷,有的表現出嚴重的病態,但都是痴情人的故事。弗萊姆看準他們的弱點,從他們身上榨走了財富。對比之下,弗萊姆更為可怕。

在結構上,《村子》分為四部分,一頭一尾寫弗萊姆,中間部分寫這些“感情的奴隸”,有聲有色。

《小鎮》是三部曲的第二部。作者的意圖是把弗萊姆與尤拉這兩個性格迥異的人放在更廣闊的社會中,看他們對周圍的人們會產生什麼影響。弗萊姆進入傑弗遜鎮後,利用尤拉的姿色,爬上銀行副董事長的職位,然後把尤拉逼死。《大宅》的主線是明克·斯諾普斯的復仇。明克殺死郝斯頓,被判徒刑20年,他對堂兄弟弗萊姆沒有出面解救懷恨在心。而弗萊姆為了阻撓他出獄,設下圈套,引誘他假扮女人逃走,結果加重罪名,延長刑期20年。數十年的監獄生活結束後,明克馬上來到傑弗遜鎮,殺死了弗萊姆。

故事另一根主線圍繞弗萊姆的女兒林達展開。林達離開傑弗遜來到紐約,成為進步人士,1936年曾去西班牙支援共和政府,於丈夫死後回到美國。她是美共黨員,曾受到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在明克打死弗萊姆時,林達也在場,她對父親毫無好感,等於是明克的同謀。

在《大宅》的前言中,福克納寫道,經過34年的寫作生涯,他總算懂得“人心以及它的複雜性”。福克納認為世人都是上帝創造的可憐的罪人,他們必然具有各種弱點。儘管他仍把弗萊姆看作最壞的惡棍,但他在《村子》裡對弗萊姆的強烈憎恨,在《大宅》中已為別一種感情所代替。弗萊姆在即將被明克殺死時,已對一切都很冷淡,似乎他對生命已經厭倦。另外一方面,作者也並不把明克看成是報復私仇。在一定意義上,他反對的是命運,是在與逆境搏鬥,是反對使他這一類人一貧如洗、受苦受難的別一個階級,用書中的語言來說,是“他們”。“斯諾普斯三部曲”表明福克納能夠駕馭廣闊的時代畫面,作品氣象萬千。

《寓言》(1954)是福克納晚年的一部重要長篇小說,它的主題是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書中的主人公為了爭取和平而被殺害,但又象基督那樣“復活”,他的精神仍在指引人們前進。

福克納還寫了許多中、短篇小說,其中也有不少重要的作品。如《老人》(1939)與《熊》(1942)。《老人》寫一次密西西比河河水氾濫,監獄當局派一個囚徒划船去搭救樹上的一個孕婦與屋頂上的一個男子。囚徒把孕婦接上了船,小船即被大水沖走。他與洪水和鱷魚搏鬥,最後又幫助孕婦登上一個小山去分娩。幾個星期以後,他帶了母子回來覆命,監獄當局卻因為他逾期歸來而延長他的刑期。《熊》是福克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寫少年艾克·麥卡斯林通過打獵,從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混血兒山姆·法澤斯身上學習到許多優秀的品質,體會到原始森林是最純潔的,就連他的對手大熊也是高貴的。自由、勇敢、智慧、繁衍都與大森林緊密聯絡在一起。而作為文明社會的象徵的他的祖父傳下的大莊園則是罪孽深重,帳本里充滿了黑奴的血與淚。艾克為了保持良心的潔白,放棄遺產,決心象耶穌的父親約瑟那樣,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木匠。

30年代初,福克納的幾部重要作品已經出版,但收入不豐,還得經常為好萊塢寫電影指令碼,以維持生計。1946年《袖珍本福克納選集》出版之後,他的作品逐漸受到推崇。他獲得194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金,1951年又獲得全國圖書獎,1955、1963年兩次獲普利策獎。此後常被國務院派往國外從事文化交流工作。1962年7月6日因病於家鄉牛津鎮逝世。

福克納在西方文壇上被看作“現代的經典作家”。他的作品題材廣闊。他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及其他小說規模巨集大,人物眾多,描寫了兩百年來美國南方社會的變遷和各種人物地位的浮沉及其精神面貌的變化。他是美國“南方文學”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筆下反映的種植園世家子弟精神上的苦悶,也正是現代西方不少知識分子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例如如何對待從祖先因襲的罪惡的歷史負擔,如何保持自身良心的純潔,從何處能獲得精神上的出路等等。福克納對傳統、對物質主義的懷疑與否定引起了他們的共鳴,他們認為福克納表現出了“時代的精神”。

福克納的創作方法也有很多獨創之處。他運用“意識流”手法,深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他從各種不同角度去描寫人物, 增加作品的層次與真實感。 他運用“時序顛倒”的手法,以突出歷史與現實的因果聯絡。此外,他還採取“對位式結構”、“象徵隱喻”等手段,使作品具有一種撲朔迷離、變幻莫測的神祕色彩,象萬花筒般繁複、雜亂,引人入勝。在語言風格上,他突破常規,試圖通過晦澀、朦朧、冗長、生硬的文體來取得特殊的效果。福克納在小說創作技巧上所作的探索是有價值的。

參考書目

Robert Penn Warren,ed.,Faulkner.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1966.

MichaelMillgate,The Achievement of William Faulkner, 1966.

Joseph Blotner,Faulkner:A Biography,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