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拼音]:Fusite

[英文]:Edward Morgan Forster (1879~1970)

英國小說家、散文家。1879年1月1日生於倫敦。父親是建築師,福音派信徒,強調一個人應有道德責任感。母親則比較隨和、寬容。幼年時父親去世。少年時,入肯特郡坦布里奇學校。這是一座“公學”,在這裡的經歷使他以後對英國“公學”十分反感,因為這種學校訓練出來的學生“體格發育好,頭腦也比較發達,但心靈全不發達”。以後他入劍橋大學,與新實在論哲學家穆爾和古典學者狄金遜交往,生活在一種自由主義、懷疑論、崇拜南歐和古代文明的文化氣氛中。

開始創作後,他成為布盧姆斯伯裡派的一員,代表著整個這一派的精神,強調愛、同情、敏感、美的創造和享受、追求知識的勇氣,實際上是流行在上層知識分子中間的人文主義精神。他反對基督教,但不反對宗教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派往埃及亞歷山大城,在部隊中任文職。1912和1922年先後兩次遊歷印度。1946年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聘他為榮譽研究員。1970年在考文垂逝世。

福斯特的主要成就是五部小說和一部演說集。此外還有一部雜文集(《阿賓哲收穫集》,1936)、兩部短篇小說集和兩部傳記。他的第一部小說是《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書名是蒲柏的一句詩的後半句,前半句是“蠢人們卻闖進了”。小說寫英國中產階級的宗教道德觀念,故事曲折,人物性格複雜。《最長的旅行》(1907)的主題是現象與實在(實際的存在)的矛盾。書名引自雪萊《靈魂上的靈魂》一詩,意指不自由的結合是“最令人厭倦、 最長的一次旅行”。 故事寫的是想象中的愛情與現實生活的矛盾。作者本人和一般評論都認為這部小說並不成功。《一間可以看到風景的房間》(1908)以義大利為背景,用喜劇手法寫虛偽與真實,自由、愛、音樂、義大利下層人民、自然風景等與假道學、虛情假意、傳統陋習、英國市民階層、窒息的環境之間的矛盾。

福斯特最主要的小說是《霍華德別業》和《印度之行》。《霍華德別業》(1910)寫代表英國中產階級上層的精神和文化的施萊格爾姐妹和同一階層代表實幹、缺乏想象和傲慢的威爾科克斯一家之間,以及英國中產階級上層和下層之間的複雜關係。作者通過象徵手法,提出精神的東西和物質的東西應當“聯接”起來;“只有聯接起來”,象徵英國的“霍華德別業”才能得救。

《印度之行》(1924)是作者最後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小說。作者在這部作品裡把“聯接起來”的思想擴大到不同的民族。穆爾夫人和奎斯提德小姐到印度去,一個去探望作殖民官的兒子,一個去看看這位殖民官未婚夫。在一次遊覽山洞時,奎斯提德在幽暗的山洞裡似乎感覺有人侮辱了她,引起一場糾紛,受害者穆斯林醫生阿齊斯蒙了不白之冤。作者認為英國統治者和印度被統治民族之間的矛盾,是缺乏想象、缺乏同情而只看表面事實這種精神和印度人的善意、真誠、任性和沒有實際能力這種精神狀態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使這兩個民族之間形成一道“鴻溝”。作者認為英國統治者之所以那樣缺乏敏感同情,但又自鳴得意,完全要由英國中學教育制度負責。小說的結尾描寫印度教一次盛典,慶祝愛神的誕生,具有象徵意義。

福斯特的小說屬於英國風俗小說的傳統。它的思想內容是人文主義在20世紀的反映。他以此為武器,諷刺、批評英國社會,並相信實現了“愛的原則”,社會矛盾就可以和解。作者善於描寫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往往幽默而微帶諷刺。文字優美精練,常用一些象徵手法,耐人尋味。

《小說的幾個方面》(1927)是1927年作者應劍橋大學之請所作的一系列“克拉克講座”的演講集。此書與勒勃克的《小說技藝》(1921)同為比較系統的論述小說藝術的著作。福斯特在這些演講中談到小說與現實的關係,提出小說既大於現實又小於現實的觀點,這差別取決於作者的氣質。他又提出“平面人物”和“渾圓人物”的著名觀點,這兩個術語為後來評論家所經常引用。“平面人物”就是17世紀瓊森提出的“氣質”,即“型別”,“平面人物”只具備一種“氣質”。而“渾圓人物”則給人以立體感,是多方面的複雜的性格。作者認為俄國偉大作家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莫不“渾圓”。但作者又認為人物的平面性,並不意味小說家對人類的認識是膚淺的,如狄更斯的小說。福斯特這些演講並非談論作家創作的甘苦,而是用文學史上各類不同的小說為例,分析小說的各個方面,如故事、人物、作者的觀察角度、情節的因果關係、幻想成份、作者的信仰、結構與節奏,來幫助讀者加深對小說的理解和鑑賞。這部作品,因為是演說,所以語言非常生動、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