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爾瓦蘭,F.de

[拼音]:muhuozi

[英文]:wooden type

用於排版印刷的木質反文單字。

在北宋畢昇試驗木活字印刷之後,元代初期農學家王禎於大德二年(1298)創制木活字3萬多個,並試印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縣誌》成功,這是中國第1部木活字本方誌。主要方法是用紙寫字樣貼在木板上,照樣刻好字後,鋸成單字,再用刀修齊,統一大小高低。然後排字作行,行間隔以竹片,排滿一版框,用小竹片等填平塞緊後塗墨鋪紙,以棕刷順界行直刷。同時,他還創制轉輪排字架,推動轉輪,以字就人,便於取字還字(見《農書·造活字印書法》)。

元代至治二年(1322),浙江奉化知州馬稱德鏤刻活書版10萬字,印成《大學衍義》等書。現存元代《御試策》可能為元統元年(1333)後木活字印本。敦煌千佛洞曾發現元代回鶻文木活字,由硬木製成。至明代萬曆年間木活字較流行, 有的藩王府、書院和私人多用於印書。崇禎十一年(1638) 起用木字印“邸報”,沿用至清末。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金簡主持,刻成大小棗木活字253500個,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多種、2300多卷。乾隆帝以“活字版”之名不雅, 改稱“聚珍版”。金簡著有《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記述印造經過,內容詳備。以後各地仿效,有14個省用木活字印書,以詩文集居多。其他如紹興府、常州府、徽州府等地的幾千種家譜,十之七、八為木活字本。木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古代盛行,僅次於雕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