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拼音]:Jiefang Zhanzheng

[英文]:China's War ofLiberation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1950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為了推翻以國民黨蔣介石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權而進行的革命戰爭。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最後勝利的一次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爭取和平民主、準備應付蔣介石集團發動全面內戰

(1945年9月~1946年6月)

抗日戰爭結束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堅持獨裁、內戰和賣國政策,企圖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和一切民主力量,取消解放區,獨佔抗戰勝利果實,繼續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然而,蔣介石實行獨裁和發動內戰的方針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同時他要發動全面內戰還需一定的時間準備。因此,他不得不擺出和平的姿態,採取假和平真戰爭的反革命兩手策略,一面邀請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去重慶談判,妄圖壓迫中國共產黨交出軍隊和讓出解放區;一面加速部署全面內戰,並以接受日偽軍投降為名,調動大批軍隊到華東、華北、東北等地,搶佔戰略要點,向解放區進行武裝進攻。

中國共產黨考慮到國內外的和平呼聲,同時也考慮到蔣介石在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可能經過和平談判,有條件地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地位,造成兩黨合作、和平發展的新階段。因此,中共中央決定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發表《對目前時局的宣言》,提出以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建設新中國的主張。28日,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自延安赴重慶,就國內和平問題同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10月10日雙方代表簽署《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達成停止軍事衝突協議並頒發停戰令;同日,由各黨派代表和社會賢達組成的政治協商會議開幕,經過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聯合鬥爭,會議通過了關於和平建國綱領等5項決議案。

中國共產黨在力爭實現國內和平民主的同時,對蔣介石集團發動內戰的陰謀也保持了高度警惕,領導解放區軍民進行了充分的應戰準備。中共中央根據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內形勢,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和實行軍事戰略轉變的決策;決定撤出分佈在廣東、浙江、蘇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豫西等省區堅持抗日遊擊戰爭的部隊;同時,從山海關內各解放區抽調11萬餘人的部隊和2萬名幹部進軍東北,會同東北人民自衛軍(由東北抗日聯軍改編)開闢東北解放區。各大戰略區的部隊進行整編,編組野戰兵團:東北部隊組成了東北人民自治軍(後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新四軍和山東的八路軍組成山東軍區(新四軍軍部兼)、山東野戰軍、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晉冀魯豫軍區和晉察冀軍區的主力部隊,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和晉察冀野戰軍;中原軍區、晉綏軍區、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的主力部隊,分別組成若干個野戰縱隊或野戰旅。至1946年6月,全軍共組成27個野戰縱隊(含相當於縱隊的師)另 6個野戰旅、14個炮兵團,全部野戰軍共約60餘萬人。另有地方軍60餘萬人,民兵220萬人,從組織上實現了由以游擊戰為主到以運動戰為主的戰略轉變。

各野戰軍、地方軍和廣大民兵,普遍進行了軍事技術和戰術訓練,並改進和加強了部隊的政治工作和後勤工作,大大提高了全軍的政治素質和作戰能力。同時,各解放區大力開展減租減息和生產運動,特別是在中共中央1946年5月4日《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釋出後,逐步開始土地改革,實行耕者有其田,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以增強解放區支援戰爭的力量。

在重慶談判前後,蔣介石集團在美國協助下,藉口接受日偽軍投降,陸續調集80萬人以上的兵力,以打通津浦、平漢、同蒲、平綏等四條鐵路線為重點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停戰令釋出後,國民黨軍在蠶食關內各解放區的同時,又大舉進攻剛建立的東北解放區。各解放區軍民對國民黨軍的進攻進行了堅決的自衛還擊。晉冀魯豫軍區部隊進行了上黨戰役和邯鄲戰役,共斃傷俘國民黨軍6萬餘人,並爭取其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編第8軍軍長高樹勳率部近萬人在邯鄲地區起義(見彩圖)。東北民主聯軍進行了四平保衛戰。其他解放區的部隊也給進犯之敵以有力回擊。這些戰役戰鬥遲滯了國民黨軍的進攻,配合了和平談判,取得了以運動戰殲滅擁有現代化裝備國民黨軍的初步經驗。

人民解放軍實行內線作戰,粉碎國民黨軍的戰略進

攻(1946年7月~1947年6月)

蔣介石集團在戰爭準備就緒後,即公開撕毀停戰協議,於1946年6月26日首先向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接著將戰火擴大到其他解放區。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奮起自衛,解放戰爭全面展開。

戰爭之初,國民黨軍的總兵力為430萬人(內正規軍200萬人);人民解放軍(解放戰爭全面展開後,各解放區部隊陸續改稱為人民解放軍)總兵力為120餘萬人,雙方兵力對比為3.5:1。國民黨軍接收了100多萬侵華日軍的裝備,有美國的大量財政、軍事援助;人民解放軍除步兵武器外,只有少量剛組建的炮兵。國民黨統治區有3億以上人口, 並控制著全國所有大城市、主要交通線和絕大部分工業;解放區人口只有1.3億,極少現代工業。蔣介石憑藉其優勢, 決心使用全部正規軍248個旅中的193個旅約160萬人的兵力,在大量特種兵及地方保安團隊的配合下,採取全面進攻、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在3~6個月內首先消滅關內人民解放軍,爾後消滅東北地區的人民解放軍。

中共中央根據戰爭雙方力量對比,於1946年7月20日發出關於《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的指示,指出:蔣介石在軍事上雖然佔有很大優勢,並有美國援助,但是人心不順,士氣不高,經濟困難。我們雖無外國援助,但是人心歸向,士氣高漲,經濟亦有辦法。因此,我們是能夠戰勝蔣介石的。

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制定的以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戰略方針,在戰爭的頭8個月(1946年7月~1947年2月),依託解放區的有利條件,實行內線作戰,主動放棄一些城市和地方,創造戰機,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集中兵力,分批殲敵,先後作戰160餘次,殲滅國民黨軍71萬餘人,其中主要的有:中原部隊的突圍;華東部隊的蘇中、宿北、魯南、萊蕪等戰役;晉冀魯豫部隊的出擊隴海路、定陶、同蒲路等戰役;晉察冀和晉綏部隊的晉北戰役,大同、集寧戰役和張家口保衛戰;東北部隊的新開嶺戰役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等。國民黨軍由於大批成建制地被殲,機動兵力更加不足,從1947年3月起,被迫由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調集94個旅約70萬人的兵力進攻陝北和山東兩解放區,在其他戰場轉為守勢,企圖首先解決這兩個地區戰事,爾後再轉用主力於其他戰場,各個擊破人民解放軍。人民解放軍為打破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確定在陝北和山東兩區繼續實施防禦作戰;在東北、晉察冀、豫北、晉南等地區舉行反攻。3月19日,中共中央機關、解放軍總部撤出延安。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等繼續留在陝甘寧邊區指揮全國各地解放戰爭;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劉少奇和朱德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進至晉察冀地區,進行中央委託的工作;中共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葉劍英、中共中央軍委祕書長楊尚昆等組成中央後方委員會,進至晉西北, 統籌後方工作。3月25日~5月4日,駐陝甘寧邊區的人民解放軍在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彭德懷的指揮下,以僅2萬餘人的兵力, 在糧食、彈藥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連續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次戰役的勝利,殲滅國民黨軍1.4萬餘人,初步穩定了西北戰局(見青化砭戰役、2.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5月, 華東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於1947年1月合併改稱)在山東中部孟良崮地區,全殲國民黨軍精銳部隊整編第74師,打亂了國民黨軍的進攻計劃(見彩圖)。與此同時,其他戰場的人民解放軍舉行戰略性反攻,先後進行了東北夏季攻勢、豫北攻勢、晉南攻勢及正太戰役等,收復和解放了大片土地和一些城市。在一年的作戰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斃俘其旅(將)級以上軍官202名。

人民解放軍主力轉入外線作戰和由戰略防禦轉入戰

略進攻(1947年7月~1948年7月)

經過一年作戰,全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黨軍雖經不斷補充,其總兵力已由戰爭開始時的430萬人下降到373萬人,其中正規軍150萬人;用於進攻解放區的兵力雖增至227個旅,但由於戰線延長,守備兵力增多,用於作戰略機動的僅40個旅;國民黨統治區大後方只有正規軍21個旅。隨著軍事上的失敗,國民黨蔣介石在政治上、經濟上也陷入了困境,各民主黨派、各階層人民紛紛起來反對內戰政策,以“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為口號的人民革命運動遍及全國60多個大中城市,許多鄉村民變蜂起,形成了反對蔣介石反動統治的第二條戰線。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由戰爭開始時的120萬餘人發展到195萬人,其中野戰軍100萬人以上;解放區大部分地區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踴躍參軍參戰,後方更加鞏固。但由於戰爭的破壞,解放區人力物力財力已十分困難。中共中央根據對戰局的全面分析,確定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是:抓住國民黨軍主力已陷入解放區中心,其後方空虛的有利時機,舉行全國性的戰略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以部分主力和廣大地方部隊繼續在內線作戰,鉗制和殲滅敵人,收復失地。

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是以挺進中原、開創新的中原解放區為重點,於1947年下半年逐步展開的。6月3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所部 4個縱隊從山東陽谷以東之張秋鎮至菏澤以北之臨濮集間南渡黃河 (見彩圖),進入魯西南地區,經過近1個月作戰,殲滅國民黨軍9個半旅約6萬人,迫使蔣介石從山東和陝北戰場抽調 9個整編師共22個旅的兵力回援魯西南,從而有力地配合了這兩個解放區軍民粉碎國民黨軍重點進攻的作戰。8~10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進軍大別山,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員陳賡、政治委員謝富治率2個縱隊、1個軍另 1個旅進軍豫西,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率6個縱隊(即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並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 1個縱隊挺進豫皖蘇邊區。三路大軍以“品”字形陣勢,展開於中原地區,把戰線由黃河南北推移到長江北岸,對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南京、武漢構成嚴重威脅。蔣介石被迫調集33個旅的兵力圍攻已經進入大別山區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以鞏固大別山根據地為中心,密切配合,互相策應,在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廣大地區機動作戰,至1948年春,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攻,殲滅了大量敵人,建立和鞏固了中原解放區。三路大軍挺進中原,轉到外線作戰,調動和吸引國民黨軍南線兵力 160多個旅中約90個旅於自己的周圍,對迫使國民黨軍處於被動地位起了決定性作用。

為配合三路大軍經略中原,西北野戰軍(陝甘寧、晉綏兩區的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於1947年7月正式定名為西北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分別在東西的兩翼──陝北和山東戰場,以積極行動鉗制當面的國民黨軍。西北野戰軍進行了沙家店、延清、黃龍等戰役,為爾後轉入戰略進攻創造了條件;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進行了膠東保衛戰,收復了大片失地,從根本上改變了山東戰場的戰局。此外,晉察冀野戰軍進行了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東北民主聯軍發動秋季攻勢,將國民黨軍壓縮於中長鐵路和北寧鐵路的幾個孤立城市。人民解放軍內線各戰場的攻勢作戰與外線的大舉出擊相結合,構成了向國民黨軍發動全國規模戰略進攻的總形勢,使戰爭達到了一個歷史轉折點。1947年10月10日,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略口號。1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會議,毛澤東總結人民解放軍長期的作戰經驗,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進一步統一了全軍的作戰思想,提高了戰略戰術水平,增強了戰鬥力。

1948年1~6月,人民解放軍繼續執行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的作戰方針,展開新的攻勢。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與中原野戰軍(1948年5月由執行外線作戰任務的原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改稱)協同進行了洛陽、宛西、宛東、豫東、襄樊等戰役,特別是豫東戰役,大量殲滅了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改變了中原和華東戰局。山東、西北、華北、東北戰場的人民解放軍展開以拔除國民黨軍在解放區內的重要據點為主的聲勢浩大的攻勢作戰,先後舉行了膠濟鐵路西段、中段,津浦鐵路中段戰役;宜(川)瓦(子街)、西府、隴東戰役;臨汾、晉中戰役;東北冬季攻勢作戰。攻克周村、濰縣、兗州、宜川、臨汾、四平等城市。4月22日,人民解放軍收復延安。5月,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由陝甘寧邊區移至晉察冀解放區的平山縣西柏坡。

戰爭第二年,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52萬餘人,斃俘其旅(將)級以上軍官174名,收復和新解放了擁有3700萬人口的15.5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城市164座,為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

進行戰略決戰、各個殲滅國民黨軍重兵集團(1948

年7月~1949年1月)

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時,形勢更加有利於人民解放軍。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發展到 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裝備進一步改善;建立了較為強大的炮兵;經過新式整軍運動和群眾性練兵,軍政素質更加提高;長江以南各省的游擊隊迅速壯大,威脅著國民黨軍的大後方;老解放區經過一年的土地改革和休養生息,經濟形勢有所好轉。國民黨軍的總兵力仍保持365萬人左右,其中正規軍198萬人,在數量上雖仍稍佔優勢,但機動兵力已少於人民解放軍。其中,與人民解放軍直接接觸的正規軍249個旅,被隔離在東北、華北、華東、西北、中原5個戰場上,互相難於應援;且由於連戰連敗,高階將領大批被俘,士氣低落,戰鬥力愈益下降。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重申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在大約五年左右的時間內(從1946年7月算起)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任務。並決定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主力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殲滅更多的國民黨軍。

9月16日,華東野戰軍開始進攻孤懸在山東解放區內的國民黨軍戰略據點濟南,激戰至24日攻克該城,全殲守軍10.4萬人(內2萬人起義)(見彩圖)。這一勝利,增強了人民解放軍奪取國民黨軍重兵據守的大城市的信心。

中共中央軍委鑑於國民黨軍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部55萬人(其中正規軍48萬人),分別收縮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地區,處境孤立;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到108萬人,總兵力超過國民黨軍將近一倍;東北有97%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已獲得解放,人力物力充足,已具備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客觀條件,因而決定首先殲滅衛立煌集團。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根據毛澤東關於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和以主力南下北寧線首先攻克錦州的多次指示,以70餘萬人的兵力發起遼瀋戰役。於10月15日攻克戰略要點錦州,殲滅國民黨軍10萬餘人;19日解放長春,守軍10萬人一部起義,大部投降;20~28日,在黑山、大虎山地區全殲自瀋陽西援、企圖重佔錦州的國民黨軍西進兵團10萬人;11月2日,攻佔瀋陽,全殲守軍(見彩圖)。此役歷時52天,共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11月9日,駐錦西、葫蘆島的國民黨軍撤向關內,東北全境解放。

遼瀋戰役連同其他戰場在此期間的勝利,使敵人總兵力降到290萬人以下,而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達300萬人以上,使全國軍事形勢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佔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已佔有了優勢。

濟南戰役後,中共中央軍委同意華東野戰軍的建議,在淮陰、淮安、海州地區進行淮海戰役,求殲徐州“剿匪”總司令劉峙集團一部。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戰軍主力解放鄭州、開封。國民黨軍統帥部判斷人民解放軍將在徐州地區發動攻勢,即命令徐州“剿總”收縮兵力。11月7日和9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擴大淮海戰役規模,集中華東、中原兩個野戰軍及中原、華東、華北軍區地方武裝各一部共60餘萬人的兵力,求殲劉峙集團(共80萬人)主力于徐州地區。隨後,於11月16日又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黨的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一領導淮海前線一切事宜。11月6~22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徐州以東碾莊圩地區殲滅國民黨軍第7兵團,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張克俠、何基灃率兩個軍起義。中原野戰軍攻克戰略樞紐宿縣,並將自確山地區東援的第12兵團阻止在宿縣西南趙集地區。11月23日~12月15日,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一部配合下全殲國民黨軍第12兵團於雙堆集地區;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永城東北青龍集、陳官莊地區包圍由徐州向西南方向突圍的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並殲滅其中的第16兵團約4萬人。這時,平津戰役已經發起,為穩住北平、天津地區國民黨軍,延緩其決策南逃,從12月16日開始,中原、華東野戰軍遵照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暫停對當面國民黨軍的圍攻,轉為戰場休整,開展政治攻勢。在20天的休整期間,爭取約萬餘名國民黨軍官兵投誠。在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主力完成對平津地區國民黨軍的包圍後,華東野戰軍於1949年1月6日對被圍的國民黨軍發起總攻,經5天激戰,全殲敵徐州“剿總”及第2、第13兵團。淮海戰役歷時66天,共殲滅國民黨軍55.5萬餘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使國民黨蔣介石反動統治的中心南京直接處於人民解放軍的威脅之下 (見彩圖)。

在遼瀋、淮海兩大戰役的震撼下,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所部約60萬人或守或逃舉棋不定。為了穩住北平(今北京)、天津地區的敵人,達到就地殲滅的目的,中共中央軍委令東北野戰軍不要休整,提前入關,會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共100萬人,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發起平津戰役。在戰役過程中,中共中央決定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華北軍區司令員)組成黨的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領導奪取平、津和管理平津唐地區的一切工作。1948年11月29日~12月20日,遵照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對傅作義部“圍而不打”和“隔而不圍”的指示,華北軍區 2個兵團和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在平綏鐵路中段發起攻勢,分別包圍張家口、新保安,切斷了傅作義部主力自北平西逃的通路;東北野戰軍主力直插平津和塘沽之間,切斷了傅作義部海運南逃的通路,並隔斷了平、津、塘(沽)的聯絡。12月21日~1949年1月15日,華北軍區主力和東北野戰軍分別殲滅新保安、張家口和天津等地的國民黨軍,使北平守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隨後經過談判,傅作義將軍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條件,率部25萬人集結城外,接受改編。31日,人民解放軍入城,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華北地區基本解放(見彩圖)。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構成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為配合主要方向作戰, 在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前後,西北野戰軍進行了澄郃、荔北和冬季戰役,殲滅國民黨軍近6萬人。華北軍區第1兵團(後改稱第18兵團)於1948年10月5日發起太原戰役,12月上旬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為穩住平津地區的傅作義集團,部隊轉入圍城休整。平津戰役結束後,第19、第20兵團(即原華北第2、第3兵團)奉令參加會攻太原,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組成太原前線黨的總前委,以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太原前線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徐向前任書記。1949年4月20日對太原城發起總攻,至24日結束戰鬥。此役,前後共殲滅國民黨軍12.4萬人,結束了閻錫山在山西38年的反動統治。(見彩圖)

1948年7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近230萬人。蔣介石集團不論在政治上、 經濟上或軍事上,都已面臨絕境。

向全國進軍,追殲國民黨軍殘存部隊(1949年2月~

1950年5月)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尚有220萬人,其中正規軍146萬人,分佈在新疆到臺灣的廣大地區和漫長戰線上,已無力在戰略上組成有效防禦。人民解放軍則增加到400萬人,其中野戰軍218萬人,已佔絕對優勢。

1949年元旦,毛澤東在新年獻詞中號召全國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並向中外宣告: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解放全中國。蔣介石為挽救敗局,一面於1949年1月21日宣佈“引退”,不再擔任總統;一面以國民黨總裁身分在幕後指揮部隊部署江防,並積極擴充軍隊,經營後方,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取得喘息時間。蔣介石下野後,副總統李宗仁出而代理總統,於22日發表了要求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的宣告,並指定了“和談代表團”名單。

中共中央於3月5~13日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在會上提出解決國民黨軍殘存作戰部隊的“三種方式”(即用武力解決的天津方式,進行和平改編的北平方式,暫時予以保留爭取其中立、待時機成熟後再行改編的綏遠方式),賦予人民解放軍參加新區工作的戰略任務。為適應戰爭發展,人民解放軍統一進行整編,將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依次改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野戰軍下轄2~4個兵團,兵團下轄3~4個軍。全軍共編成16個兵團、58個軍及一個鐵道兵團。其中華北軍區的 3個兵團和鐵道兵團直屬軍委總部。保留了原有的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和華北 5個一級軍區。這次整編,使人民解放軍向正規化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

中國共產黨為爭取早日結束戰爭,決定在懲辦戰爭罪犯、廢除偽憲法、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等八項條件的基礎上同南京國民黨政府派出的代表團進行談判。同時要求人民解放軍作好向全國進軍的一切準備,以便在談判破裂時繼續用戰鬥的方式解決殘存的國民黨軍,解放全中國。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開始在北平談判,至15日,雙方擬就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但截至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仍拒絕在該修正案上簽字,致使談判破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遂釋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開始向全國進軍。

4月20日午夜,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第二、第三野戰軍在東起張黃港西至湖口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擊潰沿江防禦的國民黨軍,於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22年反動統治的滅亡(見彩圖)。各渡江部隊展開猛烈追擊,在郎溪、廣德地區殲滅國民黨軍5個軍,並前出到浙贛線,佔領蘇南、浙東、閩北、贛東北廣大地區及杭州、南昌。5月27日,解放全國經濟中心上海。5月14日,第四野戰軍執行南下先遣任務的第12兵團在團風至武穴間橫渡長江,17日解放武漢三鎮,國民黨河南省主席兼第19兵團司令張軫率部2萬餘人起義。人民解放軍在渡江戰役中,共殲滅國民黨軍43萬餘人。

渡江戰役結束後,各野戰軍即按中共中央軍委預定部署,分別向東南、中南、西南、西北地區進軍。

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於 7月上旬由蘇州地區向福建進軍,至10月下旬解放了除金門、馬祖等島嶼以外的福建全省,殲滅國民黨軍約10萬人。在10月24~25日進攻金門島的作戰中將守敵大部殲滅。由於敵軍增援,解放軍船隻為敵機炸沉和燒燬,後續部隊不能增援,致登陸的4個團的部隊孤軍作戰3天,最後壯烈犧牲。

第四野戰軍附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於6月底自武漢、南昌等地南進,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贛西北、贛西南廣大地區。國民黨湖南省主席程潛、第 1兵團司令官陳明仁在長沙率部起義。9月中旬, 南進部隊遵照中共中央軍委關於採取大迂迴大包圍方針的指示,分三路對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部和華南軍政長官餘漢謀部實行迂迴追擊,分別在衡陽、寶慶(今邵陽)地區和陽江、陽春地區進行圍殲,殲滅白、餘各一部共約11萬人。然後分路挺進廣西,至12月中旬在粵桂邊的容縣、博白和欽州地區全殲白崇禧集團。向中南進軍的部隊在歷時半年的追擊作戰中,克服重重困難,共殲滅國民黨軍近40萬人。1950年3月5日~5月1日,第15兵團在瓊崖縱隊配合下解放海南島,殲滅國民黨軍3.3萬人。至此,中南大陸及沿海主要島嶼均獲解放。

第一野戰軍(轄第1、第2、第18、第19兵團)於1949年5月乘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部實施戰略退卻之機,開始向西北地區的國民黨軍發起追擊。5月20 日解放西安,7月中旬在扶風、眉縣地區殲滅國民黨軍 4個軍。隨後以第18兵團監視秦嶺地區胡宗南部主力,並準備爾後入川作戰;主力向甘肅、寧夏、青海挺進,先後解放蘭州、西寧,基本殲滅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所部。9月下旬解放銀川、張掖、酒泉,殲滅西北軍政副長官馬鴻逵所部及馬步芳殘部。9月25、26日,國民黨軍新疆警備司令陶峙嶽、新疆省主席鮑爾漢率部起義。10月中旬,第一野戰軍主力一部進軍新疆,在新疆民族軍配合下,於1950年3月進駐全疆。該野戰軍在半年多的時間中,以長距離奔襲結合城市攻堅,以軍事攻勢結合政治攻勢,戰勝艱難險阻,殲滅國民黨軍30餘萬人,解放了西北全境。

第二野戰軍附第四野戰軍一部於1949年11月1日開始由湘西、鄂西地區以大迂迴動作分路向貴州、川南進軍,至11月底先後佔領貴陽、重慶,殲滅國民黨川湘鄂邊“綏靖公署”主任宋希濂等部,並前出到宜賓、瀘州。11月中旬,位於秦嶺山脈擔任向北防禦的胡宗南部在其側後受到威脅時,即向成都收縮。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附第 7軍等部在西北軍區司令員賀龍率領下,由陝入川。12月9日,國民黨雲南省主席盧漢、駐防成都外圍的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及西南軍政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等率部起義。人民解放軍各路入川部隊向成都急進,至20日完成對該地區的包圍。國民黨軍第16、第15、第20、第7、第18等兵團紛紛宣佈起義,其餘部隊迅速被殲。30日,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1950年2月20日,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進駐昆明。3月中旬~4月上旬,第二野戰軍一部殲滅西昌地區守軍。人民解放軍在進軍西南的作戰中,共殲滅國民黨軍90 餘萬人,解放了四川、 貴州、雲南、西康(今劃歸四川省、西藏自治區)等省,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依託西南一隅待機反攻的企圖。

華北大部地區解放後,國民黨綏遠省主席董其武接受人民解放軍提出的和平解決主張,達成雙方暫時劃界駐守協議。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等率所屬黨政軍人員6萬餘人起義,至此,華北全境解放。

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於1949年夏解放浙東後,即進行渡海解放舟山群島的準備工作。1950年5月13日,駐守舟山的國民黨軍12萬餘人向臺灣撤退。人民解放軍發起追擊,至19日解放舟山全島。至此,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大規模作戰行動即告結束。

在人民解放軍進軍過程中,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

解放戰爭從1946年6月全面展開起,到1950年5月舟山群島解放止,歷時近四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經過艱苦奮戰,共殲滅國民黨軍807萬人(俘虜458萬人,斃傷171萬餘人,投誠63萬餘人,起義和接受改編114萬餘人),投誠、俘虜和擊斃旅級或少將以上高階將領1686名,解放了除西藏(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達成協議,西藏和平解放)及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少數島嶼以外的全部國土,贏得了這場對中國命運起決定作用的解放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爭初期的 120萬人,發展到530萬人。在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負傷104萬人,犧牲26萬人,失蹤19萬人。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鬥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