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К.С.

[拼音]:Tianyige

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閣址在浙江寧波市。始建於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閣主人範欽(1506~1585)

,字堯卿,號東明,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市)人。嘉靖十一年進士,歷官至兵部右侍郎。生平好學,性喜藏書,為收集圖書,遍訪藏書名家和各地坊肆。他常至萬卷樓從豐坊借讀,遇未見善本,即借來抄錄。豐坊晚年多病,藏書散佚甚多,遂將倖存圖書賣給範欽。範欽與藏書家王世貞也有交往,從王的藏書中抄錄了不少罕見之本。範欽收藏日富,乃建閣存置藏書。

天一閣是一座兩層樓房,上層不分間,通為一廳, 以書櫥相隔,下層分為6間, 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西偏1間安設樓梯,圖書全部貯於閣之上層,中間3間排列大書櫥10口,內6櫥前後有門,兩面放書,以便通風,後列中櫥2口,小櫥2口;又西一間,排列中櫥2口;東偏1間因近牆壁,恐受溼氣而不貯書。其書櫥下各置英石一塊,以收潮氣;櫥內建芸草以防蠹蟲。樓上前後有窗,以利通風,樓前鑿池,環植竹木。以“天一閣”命名。 清代乾隆帝修《四庫全書》時,令各省徵集當地藏書,範欽裔孫範懋柱獻書638種,受到嘉獎。其後乾隆帝為了建閣貯藏《四庫全書》,曾派人到寧波察看天一閣的建築結構。後來建造專藏《四庫全書》的文淵閣等七閣,就是參考天一閣的規制修建的(見四庫七閣)。

範欽一生篤愛藏書,他收集圖書並不專注於宋、元舊本,也十分重視當代資料,所藏以明代各省地方誌,洪武、永樂以下各省登科錄及各省鄉試、會試、武舉錄為一大特色。地方誌中,有些是屬於邊遠地區如雲南、海南島等地的,都是難得的資料。此外明代學者的著述、詩文集,明代所刻明以前古籍,由天一閣儲存下來的也很多。自清初黃宗羲登閣觀書並寫出書目後,清代學者登天一閣觀書並繼起編寫天一閣書目者先後踵接。閣中所藏碑帖拓本,至乾隆間由全祖望編成《天一閣碑目》。後來錢大昕和張燕昌又加整理,再編《天一閣碑目》,總數有700多通。

天一閣藏書之所以能儲存久遠,是因為有一套嚴密的保管制度。範鐵去世後,子孫相約為例,凡閣櫥鎖,分房掌管,禁止書下閣梯,非各房子孫齊至不開鎖。為保護藏書,立有禁碑,如“菸酒切忌登樓”等。範氏子孫都能嚴守其約,所以閣中藏書從始創至明代末年,一直儲存完好,在私家藏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天一閣藏書在明末清初之際,曾有一些散失。此後曾屢遭人為的侵奪,康熙初年,閣中所藏《明實錄》已殘缺大半。乾隆修《四庫全書》時徵去的600 多種圖書,在《四庫全書》完成後,並未發還。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之役,英軍攻佔寧波,闖入天一閣,劫去《大明一統志》和地方誌數十種。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進駐寧波後,當地盜賊乘亂入閣,盜竊閣中藏書甚多,當時範欽後人範邦綏曾借貸贖回了一部分。最 嚴重 的是1924年上海一些不法書商僱傭盜賊潛入天一閣,盜出藏書約1000餘種。閣中原有藏書7萬餘卷,至此只剩1.3萬多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十分重視對天一閣的保護工作,撥專款維修了藏書樓,修整了庭院和四周環境。藏書得到妥善保護,並陸續收回部分散失的藏書。當地一些私人藏書家也將自己的藏書捐贈給天一閣。(見彩圖)

參考文章

天一閣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