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倫齊奧,L.

[拼音]:qiuqian

中國傳統的民間體育遊戲,其起源,眾說不一。《古今藝術圖》載:“鞦韆,北方山戎之戲,……齊桓公伐山戎還,始傳中國。”唐《漢武帝后庭鞦韆賦》中則說:“鞦韆者,千秋也,漢武帝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因此鞦韆又名“千秋”。此外,也有人認為,鞦韆系古代人類揪葦條以跳躍遷移而創始的,故名鞦韆。2000多年來,鞦韆不僅盛行於民間,而且在歷代封建帝王和貴族宮廷中也曾十分流行。唐代,從唐玄帝起以至士民均呼鞦韆為“半仙之戲”。中國延邊自治區的朝鮮族和雲南省的阿昌族等仍把鞦韆做為迎春佳節的一項主要體育遊戲。歷代有不少詩人,都曾做詩描述過鞦韆的盛況。

鞦韆技術,多種多樣。在漢代,即已有翻筋斗的動作,唐代盪鞦韆要高擺觸及樹枝,宋代出現了“水鞦韆”,“一人上蹴鞦韆,將平架,筋斗擲身入水”(《東京夢華錄·夢樑錄》),與今天的跳水頗相類似(見跳水運動)。現代鞦韆分單人蕩和雙人蕩,比賽方法多樣:有的以能用腳觸及或用牙咬掉懸於高處的樹葉或花者為勝;有的在踏板下系一繩尺,量其高度,以高者為勝;有的以觸及懸於高處的鈴鐺次數多者為勝。盪鞦韆活動有助於調節情感,鍛鍊身體,培養機智勇敢的品質,豐富人們的文娛生活。中國的學校、公園以及不少娛樂場所大都設有各種不同的鞦韆。(見彩圖)

參考文章

盪鞦韆的由來基礎知識帶“鞦韆”的詩句(8句)文學帶“鞦韆”的詩句大全(97句)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