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奎
[拼音]:Bainian Zhanzheng
[英文]:Hundred Years' War
英法兩國在1337~1453年間斷續進行的戰爭。它從兩國封建王朝戰爭開始,後期轉變為法國人民反對英國侵略的戰爭。
起因
12世紀以後,英法兩國為爭奪歐洲大陸的領地,不斷髮生紛爭。英國安茹王朝亨利二世時,在法國佔有許多領地,後來在法國的軍事進逼下,逐漸易手,但仍保持著法國南部的阿基坦。法國力圖驅逐英國勢力;英國企圖鞏固對阿基坦的佔領,並奪回原來佔有的各領地。雙方還竭力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地區,該地的毛紡業主要依賴英國的原料,而英國則從羊毛貿易中牟取巨利。法國於1328年佔領該地,英王愛德華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為了保持原料來源,轉而支援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的最高領主。這些是導致兩國戰爭的基本原因。但戰爭的導火線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國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資格,爭奪卡佩王朝的繼承權。1337年愛德華三世稱法蘭西王,腓力六世則宣佈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地,派兵佔領吉耶訥,戰爭遂起。
戰爭初期與克雷西之戰
1337年11月愛德華三世大舉進攻法國,法軍連連敗北,領土接連失陷。1340年6月,英法在斯勒伊斯發生海戰,英軍重創法軍,奪得制海權。1346年8月,英法又在克雷西發生陸戰。英方建立了一支以自耕農為主體的新型步兵,使用長弓利箭,並有火器與輕騎兵配合作戰,總兵力約為1萬人,戰鬥力較強。法軍在數量上處於優勢,它以義大利僱傭軍為主,主力是封建主組成的重騎兵,採用老式的單騎進攻,不重視協同動作。8月26日傍晚,兩軍相遇,英軍騎兵全部下馬交戰,兩翼是使用長弓的步兵。法軍以熱那亞弩手當前,騎兵殿後;弩手向對方亂放箭矢,命中率不高。英軍的長弓射程可達350米,殺傷力強,命中率高;法軍死傷甚眾,戰鬥隊形大亂,騎兵出擊,但亦不能衝破英軍的防線。英軍連續從近距離射殺法國騎兵。法軍大敗,損失慘重。英軍取得了陸上優勢。克雷西之戰後,英軍乘勝北上,1347年佔加來城。此後休戰近十年。1356年9月,英法又在普瓦捷激戰。英軍由愛德華三世之子“黑太子”率領,擊潰法軍。法王約翰二世(好人)及許多貴族大臣被俘,英藉此向法索取鉅額贖金。戰爭失利,負擔加重,經濟衰退,引起法國人民不滿和憤慨,相繼爆發了巴黎市民起義和農民起義,法國陷於困境。1360年法國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布勒丁尼和約》,把加來及西南部大部領土割讓給英國,英王則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戰爭第一階段結束。
戰爭中期與法國政局的變遷
1364年,法王約翰二世囚死於倫敦,太子查理五世(智者)繼位。他利用和約簽訂後的喘息機會,在財政和軍事上採取許多改革措施,如招募大量步兵,開始訓練炮手,修建工事,建立海軍等,力圖奪回英佔領地。1369年,法軍對英軍展開進攻,並以游擊戰配合,逼使英軍後撤,逐漸收復了絕大部分領土。1380年,法王查理五世卒,繼位者查理六世患精神病(一說癲癇病),無法治理國家,國內一片混亂。是時,封建主內訌,以查理六世的弟弟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與約翰二世的兒子勃艮第公爵腓力二世(大膽)為首,分成兩大集團,雙方爭權奪利,混戰不已,城鄉人民不堪忍受連年戰亂之苦,反抗鬥爭不斷髮生。與此同時,英國國內階級矛盾也日益尖銳,特別是1381年爆發了W.泰勒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英法兩國都處於困境。至1396年雙方締結了《二十年停戰協定》。但佔據法國北部的勃艮第公爵腓力二世勾結英國,與法王分庭抗禮,這就為英軍再入侵法國提供了方便。
戰爭後期與貞德抗英鬥爭
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率軍在諾曼底登陸,百年戰爭進入最後階段。是年10月25日,英軍與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所率法軍在阿贊庫爾附近遭遇,法軍兵力雖佔優勢,但其形勢頗與當年克雷西會戰相似。法軍深陷泥潭,重鎧厚甲,行動遲緩,遭到靈活的英國士兵殺傷。法軍敗退,英軍迅即佔領包括巴黎在內的整個法國北部,法軍退守南部盧瓦爾河流域及以南狹小地區,暫成偏安局面。1420年,法國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承認亨利五世為法王查理六世的繼嗣。1422年,英王亨利五世與法王查理六世先後去世,英方宣佈未滿週歲的嬰兒亨利六世兼領法國國王。法王查理六世的兒子,後來的查理七世則控制法國中部和南部,以圖復興之舉。1428年10月,英軍大舉進攻通往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外敵當前,法國人民為拯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愛國主義熱情空前高漲。以農民和城市貧民為主的游擊隊,在英佔區到處襲擊敵人,掀起了廣泛的抗英游擊戰爭,迫使英軍分兵應付。群眾抗英鬥爭最著名的領導者是愛國女英雄貞德(一譯冉·達克)。1429年春,她晉見太子查理,力主抗英衛國。同年4月,貞德被允准參加解救奧爾良的戰鬥,任軍事指揮。貞德在戰鬥中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給正在抗英鬥爭中的法國人民以信心和力量。法軍奮力作戰,終解奧爾良之圍。是役後,貞德又建議乘勝北上,收復失地,並擁戴查理加冕踐位。貞德的威信日高,使封建主感到害怕,陰謀加害於她。1430年貞德在一次戰鬥中被勃艮第黨人所俘,後又被出賣給英國,查理七世竟坐視不救。她在獄中備受酷刑,但堅貞不屈,最後被誣為“女巫”,於1431年5月被活活燒死在盧昂廣場上。以貞德為代表的抗英運動,顯示了法蘭西民族意識的增長,體現了百年戰爭的性質從兩國王朝戰爭向法國反對侵略戰爭轉變,它具有法國人民保衛領土完整的正義鬥爭性質。貞德犧牲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發展,英軍節節敗退。1435年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與法王查理七世締和,法內部抗英力量得到集中與加強,旋於1436年收復巴黎。1445年,法又組成一支很有戰鬥力的常備軍。民族意識覺醒,軍隊士氣高漲,物質力量增強,終於使法國能夠擊退外敵。百年戰爭於1453年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除加來港外,法國收回英國在法境內的全部領地。
百年戰爭使法國遭到了嚴重的損失。但在戰後,法國經濟逐漸復興,戰爭加速了法蘭西民族意識的高漲,對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戰後的英國,在經歷了一段內部的政治紛爭後,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這次戰爭的程序表明,英國僱傭兵優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武裝;戰爭中火器的出現與運用,預示著作戰方法的重大變化;戰爭還顯示了紀律良好與配備長弓和火器的新型步兵的優越性,騎士重騎兵則進一步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