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椿(1855~1926)

[拼音]:yulun

[英文]:public opinion

公眾的意見或言論。

輿論的由來

人類社會是相互聯絡的整體。人們在從事物質生產的同時,也進行著精神交往,在認識上、心理上、情緒上、情感上相互影響。當社會發生重要事件或重要變動時,在不同利害關係的社會群體中會引起不同的認識、不同的心理反映。這些不同的認識、不同的心理反映一旦流傳社會,就形成了不同的輿論。輿論是從近期發生的有爭議的問題引起的;問題消失,與這一問題有關的輿論也隨之消失。

輿論觀念有久遠的歷史。在中國,“輿”字的本義為車廂或轎,又可以解釋為眾、眾人或眾人的。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聽輿人之誦”,《晉書·王沈傳》“自古聖賢,樂聞誹謗之言,聽輿人之論”,其中“輿人”均指眾人。“輿論”作為一個片語,最早見於《三國志·魏·王朗傳》:“沒其傲狠,殊無入志,懼彼輿論之未暢者, 並懷伊邑”。其後見於《梁書·武帝紀》:“行能臧否, 或素定懷抱, 或得之輿論”。其中“輿論”即公眾的言論,或公眾的意見。

在歐洲,早在古代社會就有類似輿論的記載,但正式使用public opinion(公眾的意見,即輿論)這個詞卻晚得多。18世紀的 F.-M.伏爾泰稱“輿論”是世界之王。J.-J.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使用了輿論這個概念,並且認為:“在全世界一切民族中,決定人民愛憎取捨的絕不是天性而是輿論”。在現代國家或國際生活中,輿論成為一個常用詞。

輿論的定義

有多種關於輿論的定義,如:

(1)人們對社會生活中涉及共同利益並需要加以實際解決的問題的一致意見;

(2)人類某一集團對社會生活中涉及共同利益並具有社會意義的問題所持有的帶評論性質的意見;

(3)絕大多數人對一個有普遍重要性的問題所表示出來的意見的綜合;

(4)群眾對某一社會問題贊成或指摘的立場觀點;

(5)外界訊息在某些人身上形成的與其興趣一致的固定的成見。雖然眾說紛紜,但有以下共同點:

(1)輿論是一種公眾的意見;

(2)這些意見涉及多數人普遍關心的重要問題;

(3)表達這些意見的人們具有共同的利益。

輿論形成的過程

輿論的形成,有兩個相反相成的過程。 一是來源於群眾自發, 二是來源於有目的引導。當社會出現某一新問題時,社會群體中的個人,基於自己的物質利益和文化素養,自發地、分散地表示出對這一問題的態度。持有類似態度的人逐漸增多,並相互傳播,相互影響,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會輿論。政治領導集團或權威人物,按照人們的意願,提出某種主張或號召,並引起廣泛共鳴,也可轉化為社會輿論。這兩類輿論形成過程,實際上在相互轉化,或先從群眾中來,然後經權威方面傳播到群眾中去;或經過權威方面的組織和動員,然後再傳播到群眾中去。

新聞傳播工具在反映輿論和形成、引導輿論過程中有很大作用。社會輿論若只在街談巷議中存在,或僅記載於決議,其力量是有限的。只有經過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視等新聞傳播工具的廣泛傳播,喚起人們對某一社會問題的注意,才能把輿論凝聚起來,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所以新聞界又被公認為“輿論界”。有的政治集團利用新聞傳播工具放出“政治空氣”,以試探社會輿論反應,這是對新聞工具的輿論作用的進一步擴張。輿論是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新聞報道是輿論傳播的主要方式。輿論與新聞關係密切。

輿論的層次

社會輿論按其波及面之大小,可以分為不同層次:

(1)有的社會問題足以引起全世界大多數人的同情或憎恨,而產生世界性輿論。如婦女、兒童的命運,地球某地的災害危及廣大人民的生存,都能引來世界各國人民的援助。國際性的無端殘殺,會受到各國絕大多數人民的輿論譴責。

(2)由國家意識或民族意識形成的對當前社會問題的輿論反映,如外國的入侵,易於觸發被侵犯國家全民的輿論反抗。

(3)階級之間、集團之間的利害衝突,易於形成階級對抗和集團對立的輿論。

(4)職業的、年齡的差別,基於各自的不同利益,也可能形成不同的輿論。

輿論與政治

社會輿論反映人心的向背,影響著人們的行動和局勢的發展。政治領袖運用輿論造成有利於已而不利於對方的形勢。進步輿論常常成為革命的先導。18世紀席捲歐洲的啟蒙思想運動,啟迪了各國的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19世紀和20世紀初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輸入中國,引發了中國的民主革命。其後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嶄新局面。

輿論與社會風氣

社會輿論在造成或轉移社會風氣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公眾的好惡可以使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得以發揚,也可以使一種壞風氣受到抑制,因此有人稱輿論為“道德法庭”。雖然輿論在任何意義上都不具有強制性,但公眾的意向可以作出道義上的判決。

輿論的作用也不可誇大。輿論對任何人都沒有強制性,不能代替行政權力機關的發號施令。權力機關與社會輿論互動為用,相輔相成,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輿論的多樣性與一致性

客觀事物的多樣性,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多樣性,決定了社會輿論的多樣性。社會輿論不可能完全納入一個模式。另一方面,社會的穩定、發展,必然要求有代表這一社會主導階級根本利益的輿論。所謂輿論一致性,是指涉及根本問題的輿論能為絕大多數人接受,能引導絕大多數人的思想和行為。近代和現代的政治領袖無一不在作這種努力。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對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宣傳,努力把人民的自發輿論引導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向上去。在中國現階段,一方面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這一帶根本性的輿論上保持一致;同時,人民群眾對各個具體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形成不同的社會輿論。在此基礎上,通過比較、鑑別和引導,逐步形成有利於人民、有利於社會主義的輿論。這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

輿論學的研究

對輿論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19 世紀末,德國開始出版輿論學著作。進入20世紀,輿論問題成為一些學者研究的物件,1922年,美國政論家W.李普曼出版了《輿論學》一書。民意測驗的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民意測驗機構遍及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美國蓋洛普民意測驗機構具有世界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意測驗機構,既是商業性的,又是政治性的。民意測驗的問卷設計和抽樣調查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民意,但帶有一定的傾向性,或為商業作廣告,或為政治人物的競選作宣傳。

社會主義中國瞭解輿論有多種方法,如群眾來信,開調查會、討論會,進行“對話”,人物專訪等。80年代以來也開始重視民意測驗,採用抽樣調查方法以瞭解輿論。

參考文章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十五、做好輿論宣傳工作保險開展輿論監督應注意哪些問題?中國政經什麼是輿論監督?中國政經輿論譁然造句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