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陵兆域圖銅版

[拼音]:jindai Huaqiao geming bao-kan

[英文]:modern revolutionary press published by oversea Chinese

1894 ~ 1911年宣傳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華僑報刊。辛亥革命前後,海外華僑中的革命黨人和其他革命人士在僑居地創辦了大量中文報刊,進行民主革命的宣傳。出版地點分佈美洲、澳洲和東南亞各地,總數在30種以上。

開創時期

1894~1905年,是華僑革命報刊開創時期,有代表性的是《檀山新報》(美國檀香山)、《大同日報》(美國舊金山)、《圖南日報》(新加坡)等。其中《檀山新報》創刊最早,它原名《隆記報》,創辦於1881年,是當地僑商主辦的商業報紙。1894年興中會成立,此報經理程蔚南、 主筆許直臣等加入興中會, 報紙的態度有明顯改變,成為最先傾向革命的一份華僑報紙。在這些報刊中,有的是從改良派營壘中轉化過來的,如《大同日報》,它創刊於1902年,是洪門致公堂主辦的報紙,創刊初期,一度為康有為的門徒所把持;1903年致公堂接受孫中山的建議,撤換了主筆,才開始轉為革命報刊。

發展時期

1905~1911年是華僑革命報刊進一步發展的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興日報》、《星洲晨報》、《南僑日報》 (新加坡),《光華日報》(馬來亞的檳榔嶼和緬甸的仰光), 《 華暹日報 》(暹羅曼谷),《華鐸日報》(荷屬東印度群島的巴達維亞),《公理報》(菲律賓馬尼拉), 《自由新報》、《民生日報》(美國檀香山),《少年中國晨報》 (美國舊金山),《大漢日報》(加拿大溫哥華),《民醒報》(祕魯),《警東新報》(澳大利亞墨爾本)等。擔任主筆的多是華僑中的同盟會會員。這些報紙多數是在經費拮据、人力不足並遭受僑居地政府、 當地華僑保守勢力夾擊等困難情況下, 經過努力發展起來的。其中不少報刊都參加了革命派和改良派報刊之間的大論戰。有的報刊還在華僑中發起募捐運動, 積極為國內的武裝起義提供物力和財力上的支援。1911年廣州黃花崗之役,僅《大漢日報》籌集的經費,就摺合港幣約 7萬元。 1911年以後, 這些報刊大多積極支援新成立的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南京臨時政府和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的政治主張,為1913年孫中山發動征討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和中華革命黨人反對袁世凱的鬥爭作了輿論上的準備。

孫中山對華僑革命報刊的支援

孫中山十分重視華僑革命報刊的作用,1903年底至1904年初,曾協助檀香山華僑將 《檀山新報》 改組成為興中會的正式機關報,併為該報撰寫 《駁保皇黨報》、 《敬告同鄉書》等文,揭開革命與保皇兩派報刊大論戰的序幕。1905~1911年,他在積極準備武裝起義的同時,十分關心華僑革命報刊的工作,東南亞和美洲一帶不少華僑革命報刊,都是在他親自指導下創辦起來的。他經常為這些報刊籌募經費,確定辦報原則,物色編輯人員,並以“南洋小學生”的筆名,為一些報刊撰寫評論,駁斥保皇黨報的言論。辛亥革命時期的華僑革命報刊,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戰線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廣大華僑中傳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抵制了改良派的影響,在組織和動員海外華僑支援國內的民主革命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參考書目

馮自由:《革命逸史》,中華書局,北京,1981。

馮自由:《華僑與辛亥革命》,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