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資流通概況

[拼音]:Dongxiboliya Nanbu Jinhai Diqu Xinshiqi Shidaiwenhua

年代大體為公元前第5千年~前第2千年。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蘇聯А.П.奧克拉德尼科夫等人進行了發掘和研究。這一地區的考古學文化主要有格羅馬圖哈文化、新彼得羅夫卡文化、奧西諾湖文化、沃茲涅謝諾夫卡文化等。根據文化遺存的分佈和內涵,可劃為黑龍江中游左岸、黑龍江下游、烏蘇里江以東沿海3個區域。

黑龍江中游左岸

該區域主要有兩類文化。第一類文化為格羅馬圖哈文化(前第5千年後半葉至前第4千年),得名於結雅河(精奇里江)左岸支流格羅馬圖哈河河口發掘的遺址。該文化石器中佔主要地位的是用河礫石打製的錛形工具,多數僅從一面加工,另一面保留原來的石皮。也有剝打刀形薄石片後的各種石核,以及用這類石片和石核製作的小型石器,如鏃、錐等。陶器手製,表面帶各種印紋。文化層中發現有灶,但未見房子遺蹟,推測應是住帳篷的遊動或半定居的獵人宿營地。第二類文化的早期為新彼得羅夫卡文化(前第5千年),得名於黑龍江左岸的新彼得羅夫卡遺址。該文化有發達的從石核上剝打刀形薄石片的技術,故曾被稱為“薄石片文化”,以楔形石核最常見,廣泛採用刀形薄石片製作鏃、刮削器、切割器,也有磨製的錛形器和石刀。陶器平底,飾泥條堆紋,但很少見。村落由半地穴式居址構成。房子內部有直徑達 2米的窖穴和儲存石核的小坑。在一個小坑中發現32個石網墜,證明已有魚網。該文化是主要以漁獵為生的定居者的文化。比新彼得羅夫卡文化晚得多的奧西諾湖文化(約前第 2千年),由奧西諾湖遺址得名。石器中刀形薄石片已消失,磨製和兩面壓剝加工的技術發達。房址內多魚骨,並有骨魚標和石網墜,說明漁業仍很重要。石鏃和鹿角表明仍有狩獵。但大型的打製石鋤以及石磨盤、石磨棒證明已有農業。飾泥條堆紋的平底陶器和有兩圈柱洞的半地穴式居址,反映出該文化與新彼得羅夫卡文化間的淵源關係。

黑龍江下游

指哈巴羅夫斯克(伯力)以下的黑龍江下游地區。其新石器文化是以迴游魚群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定居者文化。村落由許多寬敞的半地穴式居址構成。有平底的大型陶器。陶器上有流暢的螺旋紋和由整齊排列的菱形印窩構成的“黑龍江編織紋”,與貝加爾湖沿岸新石器時代文化較簡單的直線幾何紋形成鮮明的對比。典型遺址有蘇丘島遺址、孔東村遺址、馬雷舍沃村遺址等。根據1966年發掘的沃茲涅謝諾夫卡遺址的地層關係,可將本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劃分為 3個階段。底下兩層相當於馬雷舍沃村中的遺址,命名為馬雷舍沃文化(約前第 4千年),特徵是兩面壓剝法制造的石器和以三角紋、篦點紋構成華麗飾紋的陶器。中間的一層相當於孔東遺址,命名為孔東文化(約前第3千年前半葉),壓剝法加工的石器仍很多,但大型磨製斧錛發達,出現了白色軟玉製品,陶器多飾“黑龍江編織紋”。最上一層相當於蘇丘島遺址,命名為沃茲涅謝諾夫卡文化(約前第3千年末至前第2千年前半葉),此時壓剝法加工的石器已逐漸被板岩磨製石器排擠,陶器頸肩分界不明顯,飾以縱列的之字形篦點紋、螺旋紋,有的還有人面紋。

從前第2千年初起,黑龍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的分佈達到黑龍江中游,在保持自身特徵的同時,吸收了當地奧西諾湖文化的農業成分。另一方面,在黑龍江下游薩爾戈利遺址中,在含有螺旋紋陶器的文化層之上,發現有包含貝加爾型印紋圜底陶器的文化層,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此地居住有來自北方的部落。

烏蘇里江以東沿海

該地區在新石器時代至少有兩類不同的文化。第一類文化以九急河(即野豬河,現稱魯德納亞河)河口袋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3/308789.html' target='_blank' >木偶焙右胖肺懟F滸氳匱ㄊ驕又返男問健⒔峁褂牒諏掠渦率魘貝姆課菹嘟O虜慍鐾戀奶掌斡小昂諏嘀啤保喜慍鐾撂掌髀雜芯保械氖巫萘兄治坪吐菪啤A矯嫜拱庸さ氖吆鴕幻嬙蠱稹⒑岫廈娉嗜切蔚哪ブ剖家燦牒諏掠蔚暮芟嗨啤F涫魅緱摺⒌丁⑶懈釔鰲⒐蝸髕韉確從塵用褚圓隊愫歪髁暈罨5グ艉褪ヅ趟得髖┮悼贍芤衙妊俊M轡幕糯娌喚鱸詒輩康難睪5卮以諛喜磕諑降命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62252.html' target='_blank' >興凱湖地區、綏芬河中游也有發現。第二類文化以格拉德卡亞河河口扎伊薩諾夫卡遺址為代表。用黑曜石製造的小型工具(鏃、刀等)很發達,磨製石斧的橫截面為對稱的橢圓形。陶器主要有直壁深腹罐、鼓腹罐和碗,飾以縱列之字紋、平行弦紋、內填押捺篦紋的折線幾何紋等。居民亦以漁獵為生活基礎,也有石磨盤。該遺址被定為前第2千年。與之相類似的遺存主要見於接近朝鮮的南部沿海地帶,在朝鮮半島及中國延邊地區亦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