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美蘭
[拼音]:jiaochouxue
[英文]:science of proofreading
中國古代學者在古籍文獻整理工作中,逐步積累,形成一系列的工作方法與理論體系。其中絕大部分內容,曾用“校讎學” 的名義概括。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校讎學”的內容又有分解、縮小,並有被新學科以他種名義取代的趨勢。“校讎學”的開端,與漢代劉向父子長期主持的大規模校理國家藏書活動有關。據《漢書·藝文志·序》:“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巨集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這是由專家分頭負責,採訪搜求,鑑別校理,釐定篇章,撰寫敘錄,分類著錄等文獻整理的全部學術活動。劉氏父子世承斯業,總其大成。對這些,在劉向的“別錄”中,是用“校讎”二字概括的。後世逐漸形成的“校讎學”,所擴充套件覆蓋的最大範圍也大致是這樣。又據《文選·魏都賦》李善注引《別錄》說:“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這是對“校讎”的明確具體的解釋。僅指校訂篇章字句的訛脫錯漏,範圍較前所述狹窄得多。(見彩圖)
後世古籍整理工作分工漸細。其中分類著錄和“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等職司自成專學,即中國傳統的目錄學;研求版本源流、優劣、特點等內容,明清以來迅速發展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版本學;考訂文字異同的稱為校勘學。
校讎學名著,有南宋鄭樵的《通志·校讎略》,是校讎學的第一篇總結性的開山著作。又有清代章學誠的《校讎通義》,總結了劉向以來廣義校讎學特別是目錄學方面的豐富經驗,對鄭樵的學說有所糾正和發展。
受鄭、章影響,現代一些學者仍以推闡向、歆之學為己任。所著專論,如杜定友的《校讎新義》,胡樸安、胡道靜的《校讎學》,張舜微的《廣校讎略》等,其論述範圍均屬於廣義校讎學範疇。論述狹義校讎學的專論,多以“校勘學”定名。但如王叔岷的《斠讎學》,雖用廣義名稱,論述仍限於校勘學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