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羅,P.

[拼音]:ziwo yishi

[英文]:self-consciousness

西方近代哲學用以表述精神主體對自身活動的本質認識,或以自身活動為其認識物件的精神主體的概念。與後一種意義相對的是“自在的意識”,指只認識外部世界、不認識自己對外界之認識的精神主體。

德國古典哲學家I.康德創造、使用意識這一詞作為哲學術語,並且提出自我意識的觀點。他認為在人們認識活動中起作用的,不僅是接受外界刺激進而加工製作成為經驗知識的“對他物的意識”,而且還有伴隨著並統攝著“對他物的意識”的一種“對我自身的意識”。假如沒有這自我意識,則他物意識所產生的種種經驗知識就不會成為我的經驗知識。在康德哲學裡,自我意識是先驗的,它與先驗的“統覺”是同義語。

在G.W.F.黑格爾哲學裡,自我意識被視為人類精神在主觀精神發展階段上出現於意識之後、理性之先的一種意識形態。它不再象意識那樣把認識的客體當成與主體毫不相干的絕對的他物,也還沒有發展到象理性那樣確信它所認識的他物就是它自己本身的現實;它以自身為認識的物件,因此認識的主體和客體是同一個東西,是二而一,不過在認識過程中有主客之分,又是一而二;它的本質特徵在於維護自身的統一、獨立和自由。

在現代哲學流派中,法國的存在主義哲學家特別重視黑格爾有關自我意識的論述,這是因為他們所宣揚的那自行抉擇、自行設計、指向未來的所謂“自為存在”,同黑格爾的脫離了自然界的自我意識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參考文章

自我意識障礙有哪些表現?神經與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