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里曼,H.

[拼音]:Zhongguo Lüxing Jutuan

中國話劇團體。1933年冬成立於上海,1947年在南京結束活動。創辦時主要成員有:唐槐秋(團長)、戴涯(副團長)、吳靜、唐若青等。中國旅行劇團是唐槐秋借鑑歐洲旅行劇團的形式在中國發起組織的民間職業劇團,完全依靠演出收入來支援全團的活動經費和生活費用。1934年3月,劇團從上海到達南京,在陶陶大戲院舉行第一次公演,劇目是4幕話劇《梅蘿香》(顧仲彝根據尤金·華爾特原著改編、唐槐秋導演),從此正式走上話劇職業化的道路。

從1934年7月起,劇團北上北平、天津、石家莊等地旅行公演。在北平,得到了戲劇家焦菊隱、陳綿、馬彥祥、熊佛西、王文顯、李健吾、曹禺等的幫助指導,積累了30多個風格不同的劇目,提高了表、導演水平。同時,吸收了陶金、趙慧深、白楊、藍馬等一批新秀。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演出約400場,劇目除《梅蘿香》外,還有《名優之死》、《買賣》、《雷雨》、《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女店主》等。《茶花女》一劇在天津連演50多場。1935年10月,於天津英租界新新電影院首演《雷雨》,轟動天津。年僅17歲的青年演員唐若青飾演的瑪格麗特(《茶花女》)、筱春蘭(《梅蘿香》)、金女士(《少奶奶的扇子》)等人物形象深受觀眾歡迎。唐槐秋飾演的周樸園,陶金飾演的周萍、阿芒,章曼萍飾演的四鳳、瑪絲洛娃(《復活》),戴涯飾演的喬治·杜瓦等角色都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此外,劇團還多次應邀到大學演出,促進了話劇藝術在華北的進一步發展。

1936年4月,劇團回到上海後,在卡爾登大戲院(今長江戲院)舉行為期10天的第一期公演,劇目為《茶花女》和《雷雨》。因受觀眾歡迎,劇院經理要求續演3個月,並增演一些新的劇目,僅《日出》一劇就連演了32場,劇團在藝術上的追求在舞臺實踐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劇團以上海為根據地,先後赴蘇州、南京、武漢、長沙旅行演出。在藝術傾向上從為藝術而藝術轉向為救亡而藝術。抗戰爆發後,唐槐秋立刻率領劇團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在參與導演了《保衛蘆溝橋》之後,奔赴武漢,在漢口演出了《回春之曲》、《夜光杯》、《青紗帳裡》、《李秀成之死》、《古城的怒吼》、《飛將軍》等救亡戲劇。在武漢面臨失守的嚴峻形勢下,劇團內部發生了分裂,部分成員離團參加了其他演出團體,其餘成員與唐槐秋同行到了香港。1939年元旦,在香港皇后大戲院演出《鳳凰城》(吳祖光編劇),年底又回到淪為“孤島”的上海,上演了《文天祥》、《洪宣嬌》、《碧血花》、《李香君》等幾部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戲劇。《洪宣嬌》的上演,引起了日偽特務機關的注意,唐槐秋率團遠走北平。1943年初,在長安戲院演出《綠窗紅淚》時,日本憲兵隊突然闖進後臺和旅館,以“為八路軍作宣傳”的罪名把他們全部逮捕入獄。經營救出獄後,劇團改名為“新中國旅行劇團”,去天津演出後回到上海。當時,上海在日軍控制下,話劇畸形繁榮,商業化之風日盛。劇團在藝術上也隨波逐流,為招徠觀眾而放棄了藝術上的追求,從此,劇團一蹶不振,一直到1947年停止活動。

中國旅行劇團在14年的演出活動中,始終以“民間、職業、流動”為宗旨,在中國話劇運動從“愛美”(即業餘的)演出走向職業演出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它上演了一批有影響的中外名劇和一些具有進步意義的戲,吸引了千千萬萬觀眾,擴大了話劇的社會影響,撒播了話劇的種子,為中國話劇事業培養了一批很有才華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