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憲法
[拼音]:xinwen daode
[英文]:press ethics
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為調整人際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提倡和遵循的行為規範。
西方產業革命後,新聞傳播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同時也出現了相互矛盾、相互干擾以及不守信用、不擇手段等不良現象。為了調整新聞傳播活動中各有關方面的關係,一些新聞機構、團體分別制訂《記者守則》、《報業信條》、《新聞倫理綱領》等作為新聞工作者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行為準則。1874年瑞典政論傢俱樂部成立後訂有職業守則,作為各報行為指導綱領。1923年美國報紙編輯人協會制訂的《新聞規約》,是西方第1 個由新聞同業制訂的自律規約。1954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草擬《國際新聞道德規約》,由聯合國轉發各國記者協會參照執行。新聞道德的範圍從報業擴充套件到廣播、電視等整個新聞事業。
資產階級新聞道德是以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為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它一方面確立了新聞行為準則,開拓了人類道德的新領域;另方面在實踐中又表現出資產階級的階級侷限性和表裡不一、言行相悖的虛偽性。
無產階級新聞道德,是無產階級報刊在實現歷史使命,同資產階級作鬥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社會主義國家,稱為社會主義新聞道德。社會主義新聞道德是共產主義道德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的體現。社會主義新聞道德體現了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對人民利益的忠誠和對人民權利的尊重,對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責任感、事業心、組織紀律性,以及新聞機構、新聞工作者相互間團結互助的關係。社會主義新聞道德主要包括:
(1)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促進社會主義事業;
(2)新聞報道必須完全真實,說真話,堅持真理;
(3)服從黨的領導和人民政府的管理,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4)遵守憲法、法律、革命紀律和社會公德,不以權謀私;
(5)新聞機構之間和新聞工作者之間發揚團結協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