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鬼故事二十五則
[拼音]:Andeluonuowo wenhua
[英文]:Andronovo Culture
蘇聯青銅時代文化。分佈地域西起南烏拉爾,東到葉尼塞河沿岸,北起西伯利亞森林南界,南達中亞諸草原。年代約為公元前第2千年至前第1千年初。20世紀20年代,蘇聯考古學家С.А.捷普勞霍夫根據最初在阿欽斯克附近安德羅諾沃村旁發掘的墓地定名。在南西伯利亞,該文化晚於奧庫涅夫文化,早於卡拉蘇克文化;在中亞和南烏拉爾,晚於當地的銅石並用時代文化,早於塔扎巴格亞布等青銅時代文化和薩爾馬泰文化等早期鐵器時代文化。有的研究者將該文化分為3期:早期為前18~前16世紀;中期為前15~前12世紀;晚期為前12~前8世紀。在外烏拉爾和哈薩克,3期都有發現,而鄂畢河、葉尼塞河沿岸的遺存,則屬早期之末和中期之初。
經濟
該文化居民主要經營定居的畜牧和鋤耕農業,發現有牛、馬、羊等家畜的骨骼和炭化的麥粒,以及青銅鐮刀和砍刀、石鋤、石磨盤和石磨棒等農具。根據西部地區出土的骨鑣判斷,馬在中期已用於乘騎。晚期開始形成半遊牧經濟,推測當時已有縫製衣服靴帽的皮革業和毛織業。
陶器為手製,平底。主要器類是大口圓腹小底的罐形器和直壁微鼓腹的缸形器,葉尼塞河和鄂畢河沿岸還有方口陶罐。紋飾多為篦形器壓出的杉針紋、三角紋、之字紋、鋸齒紋、折線幾何紋,也有用小棒端頭押捺的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印紋,晚期出現附加堆紋。罐形器紋飾比較繁縟,用弦紋將器表分為脣、頸、肩及近底部等若干區,各區紋飾有一定組合規律。缸形器常飾杉針紋,比較簡單。
金屬冶煉得到進一步發展。發現採銅遺址,有礦坑和露天礦場兩種。有些礦坑在側壁掘有水平坑道。除銅礦外,也發現有錫礦、金礦遺址。人們在礦場進行碎礦、選礦後,將礦石運回居住區進行冶煉和鑄造。在遺址裡,礦石、煉渣、冶煉工具及青銅製品常有發現,有的合範可同時鑄出 6把刀和 1把鑿。金的加工技術與紅銅相似。金屬製品有青銅鍛造或鑄造的武器、工具和其他日用器具,如斧、矛、鏃、刀、短劍、錛、鑿、鋸、鎬、魚鉤、錐、針以及銅箍,也有青銅串珠和飾牌,紅銅和金、銀的耳環、鬢環等飾物。
居住、埋葬與社會形態
對外烏拉爾地區的居址研究得比較清楚。村落一般位於河流下游沿岸,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村內建10~20座圓形或長方形半地穴式房屋。以晚期的阿列克謝耶夫卡遺址為例,這裡有長方形房屋12座,面積均不超過 250平方米,中間有隔牆。房內發現貯藏窖、炊用的泥灶和取暖的石灶。除半地穴式房屋外,也有平地起建的茅舍。
墓葬多有不高的土冢。冢周多有石板圓形圍垣,直徑為5~33米不等,有些圍垣互相銜接成網狀。墓內一般有一個長方形墓穴,少有超過兩個的。穴深1~3米不等,內多置木槨或石棺。兒童墓或在成人墓旁邊,或另埋一處,結構基本與成人墓相同,唯尺寸較小。早期主要是火葬,中期開始多土葬,兒童則一律土葬,葬式為側身屈肢,頭一般向西或西南。隨葬品不多,有陶器、飾物以及青銅和木骨製品。有的墓規模較大,隨葬有大量金器。廣泛流行男女合葬,女子葬於男子身後。出現了成人埋在主圍垣內,附垣內葬兒童的家庭合葬,但為數不多。單獨的兒童墓地,說明氏族內對兒童的關懷,氏族生活仍起著重要作用。墓葬的分化情況表明,與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社會已出現貧富差別,進入父權制氏族階段。
居民種屬與文化聯絡
人骨資料表明,安德羅諾沃文化的居民屬歐羅巴人種的一個特殊型別,定名為安德羅諾沃型別。該文化在西部地區與木槨墓文化有密切聯絡。兩種文化的遺蹟在南烏拉爾交錯分佈。前者的文化因素往西滲入,迄於伏爾加河沿岸;後者的文化成分往東可到託博爾河。這種融合現象在安德羅諾沃文化中期表現得尤其明顯,推測中期文化的形成當有木槨墓文化居民參與。在東部地區,安德羅諾沃文化與西伯利亞森林地帶居民亦有較密切的文化聯絡。
存在的問題
該文化目前還有一系列問題未解決。例如分佈地域的界線、文化分期、斷代、各地方性文化或型別的主要特點及與前接後續文化和周圍文化的關係等,迄今沒有一致的意見。關於起源問題,比較有力的一說認為該文化形成於西部地區,特別是北哈薩克和外烏拉爾一帶值得注意。不過這個問題的解決,也還有賴於弄清該文化分佈地區內各前驅文化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