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圩

[拼音]:sanminzhuyi

[英文]: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Nationalism,Democrac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政治學說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由孫中山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所制訂,包括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三個主要部分。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獨立、民主和富強是社會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摒棄了農民階級的農業社會主義和皇權主義,逾越了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君主立憲的藩籬,認真吸取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制訂出建立共和制的民主革命的綱領和方案,就是實行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當革命發展到新民主主義階段後,忠實於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的孫中山又採取積極的態度,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反映了新的歷史特點,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務。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在國內還存在著以滿洲貴族為首的清政府與漢族、其他少數民族的矛盾,兩種矛盾交錯糾結,呈現出複雜的狀況。孫中山首先揭櫫的戰鬥旗幟就是民族主義,反滿是他在清末倡導民族主義的主要內容之一。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振興中華,則構成民族主義的另一主要內容。孫中山和他的戰友們的革命活動具有強烈的救亡色彩。興中會宣言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面臨著“瓜分豆剖”、“蠶食鯨吞”的厄運。“維持國體”則是奮鬥的主旨。在《〈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將“外邦逼之”與“異種殘之”並列為民族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的基本原因。如何掙脫殖民主義的枷鎖?他認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才能救亡圖存。孫中山還主張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

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建立共和制度,是孫中山倡導的民權主義的基本內容。他揭露和抨擊封建專制制度,指出它阻抑社會經濟的發展,剝奪人民起碼的權利,推行文化鉗制政策。他堅信這種黑暗野蠻的社會政治制度決非“自由平等的國民所堪受的”,要求迅速改變這種狀況。他指出經由“國民革命”推翻封建暴政、建立共和國,是民權主義實現的主要途徑。他從嚴酷的社會實際中認識到,“世界立憲,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成為真立憲”。他舉起武裝反清的旗幟,以實現共和的理想。他為共和國勾勒出一幅簡圖:“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他對政體的有關問題進行了長期構思,主要內容為“革命程式論”、“政黨和政黨政治論”、“權能區分論”、“地方自治論”、“全民政治論”和“王權憲法論”。既闡述了民主建政的過程和原則,又規劃了政府的結構。

發展社會經濟,使國家富強起來,是民生主義的主要內容。孫中山所倡導的民生主義“不外土地與資本問題”。在土地問題上,他主張平均地權,土地國有。採取“核定天下地價”、“照價收稅”、“照價收買”和“漲價歸公”的措施,使由於社會進步而造成的土地增值歸於國家,人民不必再納賦稅,地主不得“坐享其成”而致“壟斷”。孫中山的土地方案主要吸取和借鑑了美國經濟學者H.喬治和英國思想家J.密爾的觀點。在資本問題上,他提出了“節制資本”和“國家社會主義”(或稱“集產社會主義”)的主張,認為“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諸個人或其較國家經營為適宜者,應任個人為之”,“至其不能委諸個人及有獨佔性質者,應由國家經營之”。他相信這種相互為用的方案既能“防資本家壟斷之弊”,又可“合全國之資力”以發展實業。他認為“實業主義行於我國”是社會的必然趨勢。

三民主義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概括了民主革命的任務,體現了人民的願望,順應了近現代的歷史趨向。其實質是自覺的資本主義化的綱領,對於中國擺脫中世紀的狀態,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但它也帶有歷史的侷限性,主要是缺乏明確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內容,發展資本主義的民生主義又塗上了主觀社會主義的色彩。它的不徹底性影響了它的科學性和革命性,限制了它的作用。

舊民主主義革命發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後,孫中山與時俱進,在中國共產黨和國際無產階級的幫助下對三民主義作了新的解釋,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的釋出,標誌著新三民主義的形成。在新三民主義中,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明確化,同時主張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的軍閥。民族主義的主要目的“在使中國民族得自由獨立於世界”,而對於中國人民說來,“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民權主義的發展,也使“主權在民”的觀念得到了進一步體現。孫中山對西方共和政治的認識有所深化,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認為“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有,適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必須建立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者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以防止歐美現行制度的流弊。他主張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以主人的身份管理政府。他對於民生主義中的土地方案突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內涵,認為這樣“才算是徹底的革命”。此外,孫中山還確立了聯俄、聯共和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以之作為革命的戰略和策略,使得新三民主義更具完整性。新三民主義無愧為“國民革命”的旗幟,成為民族民主革命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表現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進步性,但它仍屬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範疇,帶有某些歷史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