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炸彈
[拼音]:shehuizhuyi shehui
[英文]:socialist society
根據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建立的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消滅了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的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或低階階段。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科學社會主義,是K.馬克思、F.恩格斯創立的。它來源於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作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階級鬥爭不成熟階段的理論表現,產生於16世紀;19世紀法國的H.de聖西門、C.傅立葉和英國的R.歐文等三個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集其大成。1827年,歐文主義者的《合作雜誌》開始用社會主義者稱呼歐文的合作學說的信徒。1832年聖西門派編輯的法文期刊《地球》最早使用了社會主義的概念。空想社會主義者批評、抨擊和指責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和禍災,設計用來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的“理想社會”的種種方案。他們雖然提出了許多卓越的思想,在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史上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但由於以人的天性作為最高準繩,脫離現實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在考慮改變現存的社會制度時,反對採取政治行動,而求助於理性和正義,企圖通過勸說(包括勸說統治者)、示範的辦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隻能流於空想。19世紀40年代,國際工人運動興起以後,他們便趨於沒落,成為落後的、保守的派別。代之而起的,是科學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是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這是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由於有了這些發現,“社會主義現在已經不再被看做某個天才頭腦的偶然發現,而被看做兩個歷史地產生的階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鬥爭的必然產物。它的任務不再是想出一個儘可能完善的社會制度,而是研究必然產生這兩個階級及其相互鬥爭的那種歷史的經濟的過程;並在由此造成的經濟狀況中找出解決衝突的手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23頁)。
和空想社會主義者不同,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有為未來的社會制度設計過具體方案或模式,他們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許多天才預見,僅僅是從研究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中得出來的。馬克思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和資本傢俬人佔有的矛盾,提出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分析了這一矛盾的具體表現,即①個別企業有組織和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提出消滅資本主義的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自覺地有計劃地調節社會生產,使之按比例發展。
(2)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提出消滅剝削,共同佔有社會產品,按照勞動或者按照需要進行分配。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社會主義社會一般是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同義語。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根據共產主義社會是從資本主義社會脫胎出來的這一事實,開始把共產主義社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和高階階段。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前夕,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闡述共產主義社會在經濟上成熟程度不同的發展階段時,第一次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或低階階段。
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使社會主義從理想變為現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歐洲和亞洲又出現了一批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的實踐表明,社會主義社會同共產主義社會有下列共同點:
(1)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
(2)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
(3)社會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勞動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
(4)通過有意識的社會調節,國民經濟在統一計劃指導下按比例地發展;
(5)在意識形態領域,以共產主義思想體系為指導。
由於社會主義社會,“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
產
生出來的
,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同前,第3卷,第10頁),它又不同於共產主義社會。一般說來,社會主義社會具有下列基本特徵:(1)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包括兩種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的集體所有制。由於存在兩種公有制,實行按勞分配,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也不同於共產主義的全民所有制,同時,在相當長的期間內,還會保留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的個體所有制和其他非社會主義的經濟成份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分配形式。這種個體的和其他非社會主義的經濟成份,在有些國家比重大些,有些國家比重小些。在中國它們是作為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補充。
(2)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消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現象。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已經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成為社會的主人,並建立了彼此互助合作的關係。但是,工人和農民之間還存在階級差別;城市和鄉村、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消滅了,本質差別依然存在。
(3)社會產品歸全體勞動者所有,在扣除用於補償生產資料消耗、擴大再生產和社會公共消費部分以後,按照勞動的量和質分配給勞動者用於個人消費。用於擴大再生產和社會公共消費的部分,也是“從一個處於私人地位的生產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會直接或間接地用來為處於社會成員地位的這個生產者謀福利”(同前,第3卷,第10頁)。由於以勞動作為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尺度還“預設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因而也就預設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同前,第3卷,第12頁),勞動者之間不可避免地仍會存在勞動報酬和生活水平的差別。
(4)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恩格斯說:“大工業造成一種絕對必需的局面,那就是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組織,在這個新的社會組織裡,工業生產將不是由相互競爭的廠主來領導,而是由整個社會按照確定的計劃和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來領導”(同前,第1卷,第217頁)。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優越於資本主義經濟的標誌之一。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不是對立的。由於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即仍然是商品經濟,不能忽視市場的作用。對國民經濟的計劃管理,不僅要反映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而且必須反映價值規律的要求,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發揮價格、稅收、利息等經濟槓桿的調節作用。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為全社會自覺保持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提供了可能。運用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兩種形式和手段,就會把可能變為現實。在不同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計劃調節的比重大小不同,利用市場機制的範圍也不一樣。
(5)社會主義革命在一部分國家陸續取得勝利以後,世界上還存在兩種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世界市場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是閉關自守的,必然要廣泛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這種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不僅在社會主義國家之間進行,而且要在社會主義國家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廣泛開展,以促進本國生產力的發展。
(6)社會主義社會消滅了剝削階級,但是,由於世界上還存在帝國主義,國內還存在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的殘餘和影響,階級鬥爭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因此,還需要無產階級專政(在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需要國家,以防止帝國主義侵略,鎮壓經濟領域的犯罪分子和各種刑事犯罪分子,保衛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勞動平等與分配平等的權利。
(7)社會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由於國際環境以及國內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的思想影響,在意識形態裡必須防止資產階級思想和其他剝削階級的思想對勞動人民的影響和腐蝕。在中國,在建立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同時,也在建立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
社會主義社會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進步的社會制度。它的產生標誌著人類由幾千年來以階級剝削與壓迫為基礎的舊社會到無對立階級無剝削的新社會的根本轉變。這是一場深刻的、廣泛的革命。社會主義社會並不存在固定的模式。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在社會主義社會,對抗消失了,矛盾仍然存在。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基本上是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的,它能夠使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能夠在全社會範圍內有計劃地合理分配和使用人力、物力、財力;能夠廣泛採用科學技術成果,高速度發展生產力,並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但是,這並不是說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之間就沒有矛盾了。這種矛盾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從舊社會脫胎出來的,生產、分配、交換領域都還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逐步完善;另一方面,生產力是不斷髮展的,生產關係是相對穩定的,它的某些環節會落後於生產力的發展,因而要求變革生產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在社會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對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起著積極推動作用。但是,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也存在矛盾。這主要表現為:意識形態領域中封建主義、資產階級的思想殘餘還存在,國外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還會滲入;國家機關中的某些官僚主義作風還存在;社會主義國家制度、法律制度的某些環節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需要不斷加強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改革政治體制,健全民主與法制,使之與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相適應。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質。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是對抗性的。它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表現為劇烈的階級對抗和衝突,只有經過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才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質的。因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剝削階級已經消滅,儘管在一定範圍內還存在階級鬥爭,但是,由於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生產關係佔統治地位,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趨於一致,除了特殊的、區域性的、暫時的情況以外,一般不會表現為劇烈的對抗和衝突,它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調整得到解決。這就是說,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同以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一樣,仍然決定於生產力的發展,決定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不同的是,在這裡,人們已經有可能自覺地認識和正確地解決這些矛盾,以推動社會前進。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相互關係的環節和方面。這種改革是在共產黨和國家政權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其目的在於發展生產力,以增加社會財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馬克思曾經設想,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國家獲得勝利。由於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這個設想沒有實現,而是首先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國家取得了勝利。這些國家,雖然原來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但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後,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顯示了新的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在中國,由於主觀上的失誤,在一段時間內國民經濟的發展曾一再遭受挫折,但是,30多年來,還是取得了偉大的成就。1985年社會總產值為1952年的14.4倍,1985年國民收入為1952年的8.2倍(見表)。1953~1985年,社會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8.4%,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6.6%。這樣的增長速度,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也不算低。
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優越性,是由於:
(1)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勞動人民成為主人,從而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首創精神。
(2)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使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成為可能,消滅了導致週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源。資本主義國家,雖然也制定某些計劃並取得了某些效果,但由於存在生產社會化和私人佔有的矛盾,不可能實行計劃經濟,也不能消滅週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和由此引起的社會危機。
(3)社會主義社會有上述經濟特點所決定的高度的民主政治和高度的精神文明。廣大人民有共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
社會主義制度是嶄新的社會制度,它的發展要有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加上歷史的、政治的、思想的、經濟的原因,在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或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定時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它要充分顯示出自己的優越性還需要時間。但是,中國各族人民從長期的歷史經驗中已經深切體會到,中國不可能走資本主義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使中國擺脫貧困落後,走向繁榮富強。
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生產力水平低,但是,由於有了一定發展程度的社會化大生產,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產生的物質條件。近百年來,中國的民族資本有所發展;依附於帝國主義的官僚資本,即國家壟斷資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達到發展的最高峰。它們所經營的大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為社會主義的產生準備了物質條件。
中國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順利地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並且進行了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基本上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是按照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建立的,它的產生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由於歷史條件不同,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發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國家的社會主義都要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在中國,由於社會主義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低,商品經濟沒有充分發展,在上層建築方面,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經濟、社會、文化條件遠不充分,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尚不成熟、不完善,所以中國目前還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是一個很長的階段,它將持續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既不同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又不同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已經實現的更高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中國現階段的具體表現。要解決這一矛盾,最根本的任務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國家已經把工作重點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中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需要長期執行下列指導方針: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堅持全面改革;堅持對外開放;以公有制為主體,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以安定團結為前提,努力建設民主政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建設精神文明。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這條路線完全符合中國國情,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指標。
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
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將來要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但是,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人們的共產主義覺悟極大提高以後,社會主義社會才可能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思說:“在共產主義社會高階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之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同前,第3卷,第12頁)。
參考書目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恩格斯:《反杜林論》第3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國家與革命》,《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人民出版社,北京,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