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野季吉(1890~1961)
[拼音]:Shiji Pingzhunshu
中國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一篇,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專門記載社會經濟發展歷史的著作。
《平準書》著重記載了漢初至漢武帝時一百年間的社會經濟發展、財政狀況、經濟政策和貨幣制度的變化,尤為詳細地記載了漢武帝時鹽鐵、酒榷、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等政策實行的原因、過程,以及實行的後果,包括某些經濟政策實行後出現的弊端等。同時,司馬遷對當時發生的經濟現象和實行的經濟政策,也有所評論,所以,《平準書》也是研究司馬遷經濟思想的重要資料。
由於本篇所記主要是和商品貨幣關係相聯絡的經濟問題,特別是封建國家管理商品貨幣經濟的政策措施,而“平準”又是漢武帝時實行的直接控制市場、調節物價的措施,因此,司馬遷以“平準”作為本篇的篇名。
司馬遷說他之所以作《平準書》,是為了“以觀事變”(《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遷很重視商品貨幣經濟,認為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是自然的。他說:“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平準書》)。但是,他也認為商品貨幣經濟過度發展,會帶來不良後果,造成“併兼茲殖,爭於機利,去本趨末”(《太史公自序》)。因此,司馬遷要作《平準書》,要把這一時期的經濟情況記載下來。
在司馬遷作《平準書》之後,東漢班固(公元32~92)撰《漢書》時,增補了有關土地制度、賦役制度、農業生產、農業政策、糧食政策等方面的內容,和《平準書》所記載的內容合在一起,稱為《食貨志》,使關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記載更為全面。在《史記》、《漢書》的影響下,重視記載經濟史實,成為中國古代史學著作的一個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