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社會學

[拼音]:Ye Jianying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人和領導人,軍事家。原名葉宜偉,字滄白。1897年4月28日出生於廣東省梅縣雁洋堡。1917年夏進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畢業後,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加入“援閩”粵軍。1920年8月參加粵軍回粵驅逐桂系軍閥之役。翌年10月,隨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出巡廣西,後任江防艦隊海軍陸戰隊營長。1922年夏,當投機革命的廣東軍閥陳炯明發動武裝叛亂時,葉劍英率部參加護衛孫中山、反擊叛軍的作戰。1924年任建國粵軍第2師參謀長,應廖仲愷之邀,參與籌辦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後因陳炯明叛軍再次來犯,奉調回第2師參與組織指揮作戰,保衛廣州。隨後兼任第2師獨立營營長和新編團團長,設營於香洲,配合黃埔軍校培訓軍士。10月,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1925年參加討伐陳炯明的兩次東征。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 1軍總預備隊指揮部參謀長,參加北伐。攻克南昌後任新編第2師師長。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後,毅然通電反蔣,從吉安赴武漢,任國民革命軍第2方面軍第4軍參謀長。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南昌起義前,在九江得知汪精衛陰謀加害葉挺、賀龍的訊息,立即告知葉、賀,並商定對策,挫敗了汪精衛的陰謀。南昌起義後,勸說第2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放棄尾追撤出南昌的起義軍,後兼任第 4軍教導團團長,率部南下,進入廣州,任中共廣東省軍委委員。根據中共廣東省委的指示,積極擴充教導團、警衛團等革命武裝,為起義創造條件。12月11日,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副指揮。

1928年,赴蘇聯莫斯科,入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1931年初,進入中央蘇區,歷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部部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參謀長、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校長、瑞金衛戍司令員、閩贛軍區及福建軍區司令員,參與反“圍剿”作戰的指揮。1934年,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紅軍長征前,任軍委第4局局長。長征中,任第 1縱隊司令員。第一、四方面軍會合後,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當他發現張國燾拒絕執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揹著中央電令右路軍南下時,識破張國燾企圖分裂和危害黨中央的陰謀,立即向毛澤東報告,中共中央隨即採取正確措施,保證了一方面軍主力勝利北上。到達陝北後,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兼一方面軍參謀長。1936年2月,協助毛澤東、彭德懷指揮東征戰役。同年7月起,到安塞、西安等地,聯絡東北軍、西北軍中的愛國力量,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西安事變發生後,協助中共全權代表周恩來做了大量工作,推動事變的和平解決。

抗日戰爭爆發後,同周恩來、朱德一起,作為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代表,到南京參加國防會議。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 8路軍後,任八路軍參謀長。同年底到達武漢,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在武漢、長沙、桂林等地,進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939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務委員。2月協助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創辦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任副教育長,講授游擊戰戰略戰術,宣傳持久戰思想。1940年3月,出席蔣介石召開的全國參謀長會議,發表《對日作戰與磨擦問題》的講話,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言論。1941年2月,從重慶返回延安,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協助毛澤東、朱德等指揮作戰。同年11月,兼任軍事教育委員會委員和軍事學院副院長。1944年,在延安多次接見中外記者參觀團和美軍觀察組,介紹八路軍、新四軍抗戰情況和戰績,擴大中國敵後抗戰在世界上的影響。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積極準備內戰,挑起軍事衝突。葉劍英參加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赴重慶出席政治協商會議,同國民黨政府繼續進行停戰談判。1946年1月,赴北平任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與國民黨代表、美國代表調處國共軍事衝突和監督雙方執行停戰協議。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他於1947年2月返回延安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謀長。同年3月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後,赴晉西北臨縣地區,任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書記,統籌後方工作。1948年,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北平和平解放後,任北平市市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華南軍區司令員、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廣州市市長、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與組織指揮海南島登陸戰役,領導華南軍民剿滅國民黨殘餘武裝和土匪,實行土地改革,建立城鄉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1952年後,任中南軍區代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代理書記。1954年後,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訓練總監部代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8年起,任軍事科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並一度兼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參與領導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為堅持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作出了多方面建樹。他主持全軍院校和部隊的軍事訓練,倡導郭興福教學法,開展群眾性的練兵活動,組織實戰演習,參與領導制訂人民解放軍條令條例。指導全軍開展軍事科學研究,總結人民解放軍建軍和作戰的經驗,探討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指導規律,參與制訂國防戰略方針。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祕書長。5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1967年以後,實際上被解除了在黨和軍隊中的領導工作。1969年夏,受毛澤東、周恩來委託,在陳毅主持下,與徐向前、聶榮臻一起,全面深入研究了國際形勢,為開啟對外工作的新局面提出了戰略性的意見和建議。1971年,林彪叛逃事件發生後,重新以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身份主持軍委日常工作。1975年,任國防部部長。1976年,實際上再度被解除領導工作。同年10月,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78年,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83年,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同時辭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職務。他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十一中全會增選)、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和中央副主席。1982~1985年,為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

著有《葉劍英抗戰言論集》(1940)、《葉劍英詩詞選集》(198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