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少其(1915~ )
[拼音]:yongju
戲曲劇種。又名寧波灘簧。流行於浙江寧波及舟山地區的廣大農村和城鎮。它經歷了對子戲形式的“串客班”和滑稽加說唱形式的“灘簧班”兩個階段。在“串客班”時期,所唱的多是當地的民歌小調,由36支小曲作基礎,並吸收當地曲藝“新聞調”。三五人為一組(包括伴奏人員),在農村廣場、茶館、廳堂演出。劇目以家庭戲為主,其中《金生弟》一劇頗受群眾歡迎。1910年左右,受餘姚鸚歌班的影響,音樂上作過一次較大的改革。變換後的曲調以敘述體的上、中、下韻為中心,有較舒展的起調、上下句式的大段平板、句幅較長的落調,形成了“起、平、落”的曲體結構,並在平板部分,再分以緊板及疊板,發展成“起、平、緊、疊、落”等種種板式變化,伴奏具有江南絲竹風格,地方特色很濃。1915年進入上海後,受到其他灘簧戲的影響,在音樂上又有所豐富。劇目有《打窗樓》、《拔蘭花》、《雙落髮》、《呆大燒香》、《賣草囤》、《磨豆腐》等,並一度改名為“四明文戲”。1940年前後,又借鑑話劇、文明戲、滑稽戲等劇種,演出了《啼笑因緣》等一類劇目,曲調語言更為風趣抒情,富有生活氣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演出了《兩兄弟》、《小二黑結婚》、《白毛女》等不少現代劇目。同時還編演了《半把剪刀》等清裝戲,在音樂表演上,也有相應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