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山學派
[拼音]:Ganfangyan
[英文]:Kan dialects
又稱贛語,是漢語七大方言區中通行面積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個方言。贛方言並非“江西話”,江西省境內除贛方言外,還有客家方言、吳方言和江淮官話,江西的鄰省也有贛方言。由於贛方言和客家方言有不少共同特點,有的語言學者認為可以把二者合併為一個大方言區,稱為客贛方言。
通行地域
贛方言通行於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湘東和閩西北;鄂東南和皖西南一些縣市通行的方言,其特點近似贛方言,有的學者認為也可以劃入贛方言。
江西省內通行贛方言的有 60 多個縣市。包括南昌、景德鎮(城區)、萍鄉和宜春、撫州、井岡山三地區的各縣市:南昌、新建、安義、靖安、奉新、高安、宜豐、銅鼓(也有人認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萬載、餌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7265.html' target='_blank' >忠恕⑿掠唷 清江、豐城、 進賢、東鄉、臨川、金溪、資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黃、樂安、南豐、新干、峽江、永豐、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蓮花、安福、寧岡、遂川、 萬安,上饒、 九江兩地區的大多數縣市:波陽、餘干、 萬年、鷹潭、 貴溪、餘江、弋陽、橫峰、鉛山、樂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湖口、彭澤、武寧、修水,贛州地區的廣昌、石城、寧都、興國、於都、瑞金、會昌等縣也有使用贛方言的鄉鎮。此外,通行贛方言的還有湖南省東界的13個縣:臨湘、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桂東、汝城、常寧、耒陽、資興、安仁,有人認為岳陽、永興也屬贛方言區;福建省西北部的 4個縣市:邵武、光澤、建寧、泰寧;湖北省東南部與江西省連界的 8個縣:通城、蒲圻、崇陽、通山、陽新、咸寧、嘉魚、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地區的望江、東至、宿松、懷寧、太湖、潛山、嶽西、桐城等縣的方言,據初步瞭解,也和贛方言相近,目前歸屬未定,可能也將劃歸贛方言。使用人口約3000萬。
主要語言特徵
贛方言和南方諸方言相比,不論在語音或詞彙方面都和普通話的差別較小。
語音方面
多數地區的語音特點有以下 8點:
(1)古全濁聲母字不論平仄,今讀多數為相應的送氣清音聲母。例如(標音下加雙橫線為文讀音,單橫線為白讀音):圖①②古曉、匣合口字和非組字今讀都是 f 聲母。例如:圖②,③古見系三四等字多數聲母顎化為慯 、慯 、嶃,有的與精組字混同。例如:圖③,④古泥、來母字(n、l)今讀逢細音都能區別,逢洪音多數地方相混。例如:圖④,⑤撮口韻不多,管的字也較少,多數來自古合口三等韻,少數來自非合口三等韻。例如:圖⑤, ⑥古流攝字多數讀為εи、iεи等複合韻母。例如:圖⑥,⑦高母音、前母音之後往往前後鼻韻尾不分,後鼻音混為前鼻音。古臻、曾、梗各攝字合為in、媅n。例如:圖⑦,⑧聲調多數為6或7類,去聲多數分陰陽,入聲有的分陰陽,有的不分陰陽。例如:圖⑧
詞彙語法方面
(1)贛方言內部比較一致,和別的方言不同之處比較少,但也有特點,例如:公公(祖父)、婆婆(祖母 )、姑爺(姑夫)、姑娘(姑媽)、 日上(白天)、柱頭(柱子)、柺子( 瘸子 )、拘禮(客氣)、來記(忘記)、(縫衣)、旋磨風(旋風)、結殼(結疤)、甏(缸)、 閃(傻)、跍(蹲)、緡(銅錢)、薸(浮萍)、(菜畦)、仼(看守)。
(2)有些常用詞贛方言各地有不同說法,以南昌、高安、臨川三個距離不遠的點為例:③在外省邊遠地區和中心地帶之間詞彙的差別更大,以南昌、平江、邵武為例:④在贛方言內部比較一致的語詞裡,有些詞和南方諸方言不同而和普通話相同,例如:眼睛、舌頭、墳、洗澡、啃、舔、雞蛋、老鴉等;有些詞和幾種南方方言相同而和普通話相異 ,例如:舊年(去年)、落雨(下雨)、頸(脖)、徛(站)、屙(拉)、尋(找)、走(逃走)、講古(講故事)、雞(閹雞)、莫(別)、我個(我的)、放到(放著)等;有些詞和客家方言共有,例如:月光(月亮)、屋(房子)、當晝(中午)、衫袖(袖子)、鼻公(鼻子)、話事 (說話)、 轉去(回去)、屋下(家)、爺(父親)、老弟(弟弟)、跌(遺失)、幾多(多少)、幾久(多久)等;有些詞和湘方言一樣,例如:崽( 兒子)、 女(女兒)、郎(女婿)、腦殼(腦袋)、灰面(麵粉)、洋泥(水泥)、小酒(醋)、划子(小船兒)、狗公(公狗)、狗婆(母狗)、天干(天旱)、心子(餡兒)、妹子(妹妹)、毛(沒有)等;有些詞和吳方言相同,例如:霍閃(打閃電)、姆媽(母親)、手節頭(手指頭)、蠻好(很好)、團近(附近)等。贛方言和南方諸方言詞彙的交叉與它的語言環境有密切的關係。贛方言通行地域較小,四周受到湘、吳、客家、閩諸方言的包圍,贛江流域和鄱陽湖周圍無天塹阻隔,歷史上和鄰近地區的交往也較多,因此詞彙受到各方言的滲透。
在江西省境外的贛方言中,受當地方言詞彙的影響更多。湖南省境內的贛方言有許多和湘方言共有的語詞。例如湘東北的平江話:炸雷(打雷)、罩子(霧)、階基(臺階)、現飯(剩飯)、凹谷(秕穀)、料(棺材)、裡手(內行)、把(給:“把他一本書”)、梆硬(硬梆梆)、飛薄(很薄)、拍滿(很滿)、噴腥(腥味重)等就和長沙話相同。福建境內的贛方言區,歷史上曾是閩方言通行的地域,詞彙上也有許多閩方言的成分,例如邵武話的(路)、骹(腳)、厝(房子)、樵(柴)、晬(歲)、笐(晒衣竹竿)、鼎(鐵鍋)、筅(帚子)、箸隻(筷子)、蠓兒(蚊子)、樹箬(樹葉)、粟(稻穀)、囝子(小孩兒)、親情(親戚)、目珠(眼睛)、雞角(公雞)、結疕(結疤)、頌(穿)、遮被(蓋被子)等都是閩方言裡常見的。
贛方言內部差異不小,但一些很有特色的差異或缺乏明顯的區域性,或分佈的界線很不一樣,加上贛方言的調查還不夠深入,各地材料對不齊,因此,贛方言的分割槽至今還不明確 。 有人將江西省境內的贛方言分為(南)昌靖(安)片、宜(春)萍(鄉)片、吉(安)蓮(花)片、撫(州)廣(昌)片和鷹(潭)弋(陽)片。從以下若干重要語音特點的分佈情況可看出大概情形。
(1)鄱陽湖西北岸的湖口、都昌有全濁聲母,其來源和吳方言、湘方言不同,它相當於別處贛方言的送氣聲母,包括古全濁聲母和古次清聲母以及古來母。例如:
(2)在南昌以西的新建、奉新、高安、靖安、宜豐、修水、臨川及其附近的餘干、貴溪、南城、南豐、吉安及其附近的永新、峽江、新干和福建省的四個縣,把一些古知徹澄、章昌船、莊初崇聲母字讀為t、t‘ 聲母,但字的範圍很不一致,大致知組字多,莊組字少。例如:圖②。
(3)比上述範圍略小,在高安、奉新和閩贛邊界的南城、黎川、南豐、光澤、邵武、泰寧、建寧,古清從母字讀t‘聲母,透定母字讀h聲母,字的範圍也大不一樣。例如:
(4)和上述範圍相仿,在高安、奉新、靖安、臨川、南豐、黎川、石城、寧都和福建省的建寧,各有m、n、嬜、р、t、k(或夿)6種韻尾(南豐還有l韻尾)。例如:圖④。
(5)江西省境內的贛方言中,多數都有塞音韻尾和入聲調,只有鄱陽湖周圍的波陽、湖口、樂平及井岡山地區的萍鄉、永新、峽江沒有塞音韻尾,除波陽外各縣也沒有入聲調類。在江西省境外,湖南省的贛方言多數縣沒有塞音韻尾,少數縣沒有入聲調類;福建省的贛方言中,邵武、泰寧沒有塞音韻尾,泰寧也沒有入聲調類。例如:
(6)在南昌、高安,古影母開口字逢今洪音與疑母相混讀為嬜聲母。 這一特點在江西省的贛方言並不普遍存在,在湘東的贛方言則是普遍現象。例如:這一現象在多數湘方言也有同樣的反映,可以說,它是贛方言和湘方言共有的特點。
(7)臨川、黎川兩處有一個重要特點:古來母字逢今細音讀為 t聲母。例如:臨川:黎嶆ti、遼嶆tiau、流 嶆tiu、廉嶆tiam、林嶆tim、連嶆tiεn、煉tyεn嶇、領嶉tin、輪 tyn、 亮tio嬜、粒tiр嶇、列tiεt嶇、六tiu妱嶇 ,黎川:黎嶆ti、廉嶆tiam、兩嶉t i婖嬜、力ti妱嶇。在其他贛方言點,也有少數類似情況,例如樂平:禮嶉ti、林嶆tin,新餘:力tie妱嶇、略tio妱嶇。據瞭解,在閩西的長汀、連城、武平、上杭一帶的客家方言中,部分來母開口三四等字在口語裡也有讀為 t聲母的,看來,這可能是贛方言和客家方言共有的特點之一。
附:贛方言代表點南昌話的聲韻調
聲母19個
p、p‘、m、f、t、 t‘、l、堭、堭‘ 、s、慯 、慯 、怱、嶃、k、k‘ 、嬜、h、═。
韻母65個
聲調6個
陰平 42、陽平 24、上聲 213、陰去 35、陽去 11、入聲 5。
參考書目
羅常培:《臨川音系》,科學出版社,北京,1958。
袁家驊等:《漢語方言概要》,第 2版,文字改革出版社,北京,1983。
熊正輝:《南昌方言詞彙》,載《方言》,1982~1983。
顏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的語音系統》、《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詞彙》,載《方言》1981~1982。
楊時逢:《江西方言的內部紛歧現象》,《清華學報》新14卷,第一、二期合刊語言學專號,臺北,1982。
楊時逢:《南昌音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9本,臺北,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