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倫·凱

[拼音]:shehui cunzai jueding shehui yishi

[英文]:determination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by social being

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原理,是對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根本關係的科學的概括。社會存在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即不依人們的社會意識為轉移的社會物質生活過程,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包括人們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科學和哲學等意識形式及感情、風俗習慣等社會心理。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第一次提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並作了系統的論述。後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序言》中對這一原理做了精闢的概括,他們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決定意識原理在社會歷史觀中的具體體現。社會存在具有不同於自然存在的特點,自然存在不通過人的活動而存在,社會存在卻離不開有意識的人的活動。但是,社會存在的這一特點並不能改變它的客觀性。社會存在的客觀性,就是指社會存在不依賴於人們的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理同歷史唯心主義把某種精神因素當作社會歷史發展的終極原因和動力,堅持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觀點是根本對立的。它認為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中第一性的東西,是社會意識的根源,而社會意識則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和派生物。它的內容主要包括:

(1)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基礎和前提。人類社會必須先解決吃、穿、住,也就是先進行物質生產,在此基礎上方能從事精神生產。

(2)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客觀內容和客觀來源。社會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怎樣,社會意識也就怎樣。社會存在的發展不依賴於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卻不能離開社會存在。

(3)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社會意識的發展歸根結柢是同社會存在的發展相適應的,社會存在發生了變化,社會意識就會相應地發生變化。一定的社會意識只有在社會存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才能產生;舊的社會意識只有在失去其存在的社會客觀根據時才能被克服。社會意識的產生、發展和變化都取決於社會存在,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的、普遍的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在肯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前提下,承認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恩格斯指出:“雖然物質生活條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這並不排斥思想領域也反過來對這些物質條件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74頁)。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違反歷史發展趨勢的落後的、錯誤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歷史唯物主義特別強調新的、進步的社會思想和理論在實現社會革命、解決社會物質生活發展提出的新任務中所具有的偉大作用。歷史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的根據和基礎問題上堅持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決定性的力量,同時承認社會發展的過程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既唯物地又辯證地解決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相互關係問題。它同只講經濟的決定作用,否認社會意識反作用的經濟唯物主義是根本不同的。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它提供了客觀地研究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依據,使過去對社會和歷史所持的極其混亂、片面和武斷的見解為一種嚴密的科學理論所代替。它的發展宣告了唯心主義的徹底破產,標誌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它為建立和研究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了根本的理論原則,是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