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

[拼音]:Riben Di-er Ci Shijie Dazhan qian de caifa

[英文]:zaibatzu of Japan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指1939年以前的日本壟斷財團,其主要代表是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四大財閥”。

近代財閥的產生

1868年明治維新改革中,一批富豪由於給予新政權以財政支援而取得了各種政治經濟特權,成為所謂“政商”,並迅速轉變為在經濟上掌有巨大勢力的近代財閥。例如“三井組”,在明治維新初期的改革和“平亂”中給了新政權很大財政支援,從而取得了包攬政府官銀出納的特權和發行“三井票”的貨幣發行權,1876年開辦起三井銀行和三井物產公司,在銀行和商業貿易中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1882年以後,在政府廉價出售官營模範工廠中,三井又先後收買了新町紡織廠(1887)、三池煤礦(1888)和富岡制絲所(1889),從銀行和商業領域向產業部門擴充套件勢力,開始成為多種經營的近代財閥。再如在土佐藩經商的巖崎彌太郎(1834~1885),在明治維新的廢藩置縣中,承擔了該藩的一部分債務和債權,政府將原屬於該藩的幾條輪船贈送給他,他以此為基礎在1870年創辦了三菱輪船公司。1874年日本侵略中國臺灣時,三菱幫助運兵有功,政府又送給它13條輪船。1877年前後,在政府鎮壓舊薩摩藩士族叛亂的西南戰爭中,在鎮壓要求減輕租稅的農民運動中,三菱又因給政府出了力,每年從政府取得25萬日元的補助金,以此又購入18條輪船,變成了壟斷海上運輸的大財閥。之後,在政府廉價出售國營工廠企業時,三菱又收買了長崎造船所、佐渡金礦和生野銀礦,也開始向工礦業方面發展。

四大財閥的形成

經過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和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完成了產業革命,並實現了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在一切主要工業部門相繼產生了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性質的壟斷組織。而站在所有壟斷組織之上的則是與政府密切勾結的、靠侵略戰爭大發橫財的具有康采恩性質的少數財閥。它們主要是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川崎、山口、淺野、大倉、古河、片倉等。其中佔統治地位的還是前列的“四大財閥”。這些大財閥資本雖然有其經營重點,但一般都不只在某一特定部門進行活動,而是滲入到工業、金融、商業、運輸等一切部門中,各自形成一個包羅永珍的壟斷組織即康采恩。如1909年成立的三井合名公司,統轄分立的商業、保險、銀行、信託、礦山、運輸等直系企業,還擁有煤炭、造紙、紡織、鐵路、製糖、水泥、機械、電氣等一系列旁系大企業,在直系和旁系大企業之下,又有大批直系子公司和旁系子公司,建立了一個包括200多個大企業的金字塔型的龐大統治網。三菱財閥1905年成立的三菱合資公司,也在1908和1911年進行了改組,形成了包括礦山、造船、運輸、銀行、信託、鋼鐵、商業、地產等直系企業,以及航運、製糖、化學、紡織、保險等旁系企業的大康采恩。住友在1912年把銀行部從總公司分立出來,變成一個經營銀行、貿易、紡織、機器、製造、礦山、森林、電力、保險、信託等各業的大康采恩。安田也在同年設立了保善社,開始經營保險、紡織、建築、鐵路等企業。

這些已經成為近代壟斷資本的大財閥,仍然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和封閉性。其主要表現是,財閥的企業經營一般都存在著以家族為中心的所謂總公司(或持股公司,如三井的三井合名公司、三菱的三菱合資公司)一直系公司一旁系公司的特殊持股關係。總公司的股票完全為其家族所有,其直系企業也都由家族成員直接掌管,其股票也不廣泛發行,只賣給家族成員及與其有密切關係的少數人。財閥所屬企業的內部普遍存在著極嚴格的宗法式的集中,最高權力往往不屬於股東選舉的董事會,而是屬於由家族成員和親戚組成的家族會議,甚至只集中在一人身上。這些大財閥不僅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而且勾結元老、官僚、軍閥,操縱政黨,左右政權。如元老井上馨(1835~1915)與三井財閥合辦三井物產公司,充當三井財閥最高顧問。政友會的要角山本條太郎(1867~1936)和森恪 (1883~1932)與三井財閥有密切的聯絡,而改進黨總裁大隈重信(1838~1922)和憲政黨總裁加藤高明(1860~1926,三菱創始人巖崎的女婿),又與三菱財閥密切勾結。這些人在19世紀末以後,一直是日本政界最活躍的人物,出任首相和內閣中的其他要職,成為財閥的代理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20年代的產業合理化中,日本財閥資本又有了新的發展。到1928年,日本全國的公司企業和銀行的實繳資本共約150億日元,而“四大財閥”的直系公司、旁系公司和它們的子公司的實繳資本就達20億日元,佔13%以上。1931年以後,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政府軍事開支扶搖直上,軍事訂貨急劇增長,並給予財閥企業各種補助金、貼補和優惠,強制非軍事性的中小企業合併於從事軍事生產的財閥企業,鼓勵和組織財閥資本向被佔領國家擴張。這不僅使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大倉、淺野、川崎、古河等老財閥的企業利潤和財產成倍地增長起來,推動它們向以軍火生產為中心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方面轉化,而且興起了一批與軍閥密切勾結的主要生產武器、火藥和軍需品的新財閥,即軍火康采恩。它們主要是日產(日本產業股份公司)、日氮(日本氮氣股份公司)、森(昭和電工)、日曹(日本蘇打)和理研(理化學興業股份公司)。到1937年上半年,上述八個老財閥和五個新財閥,擁有的資本共達41.7億日元,佔全國公司總資本的27.2%。它們通過卡特爾和托拉斯網,控制了各個經濟部門。

日本財閥與侵略戰爭

日本財閥是對外侵略戰爭的有力支持者、直接參加者和最大受益者。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了全面的侵略戰爭。1941年又發動了對南亞和東南亞國家進行侵略的太平洋戰爭。與此同時,在國內建立赤裸裸的法西斯專政,財閥直接進入政府,擔任內閣大臣。在經濟領域裡握有分配軍事訂貨、原料、勞動力和決定各企業生產定額、產品價格等廣泛權力的統制會,也直接由財閥所把持,財閥憑藉手中握有的權力,經濟勢力飛速增長。1937~1945年9月,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財閥所屬企業的資本由26.7億日元增為98.8億日元,不到8年時間增加了2.7倍。據“日本持股公司整理委員會”發表的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三井,三菱、住友、安田、鯰川、淺野、古河、大倉、中島、野村等十大財閥所握有的資本,佔日本全國企業資本的35.2%,在金融業和重工業中分別佔到53%和49%。其中勢力最大的四大財閥,它們的企業資本佔到日本全國企業資本的24.5%,在金融業和重工業中分別佔到49.7%和32.4%。

參考書目

高橋龜吉:《日本財閥の解析》,中央公論社,東京,1930。

柴垣和夫:《日本金融資本分析》,東京大學出版會,東京,1965。

古賀英正:《日本金融資本論》,東洋経済新報社,東京,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