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達生
[拼音]:zhenzhu ji
明代傳奇作品。又名《高文舉珍珠記》、《珍珠米糷記》或簡稱《米糷記》。作者佚名。徐渭《南詞敘錄》著錄明初南戲《高文舉》 1種,未見傳本。祁彪佳《遠山堂曲品》“雜調”載《珍珠記》名目,評曰:“此即《高文舉還魂記》也。《還魂》原本固不佳,此猶不得與之並列。”《高文舉還魂記》已失傳,從名目看,故事情節似與《高文舉珍珠記》有別。明代《八能奏錦》、《萬曲長春》、《玉谷調簧》等戲曲選集,收有《鞠問老奴》、《書館相會》兩出,相當於文林閣刊本《珍珠記》的第19出《詢奴》和第20出《逢夫》。
此劇寫儒生高文舉無力償還所欠官銀,富翁王百萬代為繳納,並以己女王金真妻之。文舉上京應試中狀元,被丞相溫閣逼贅為婿。文舉修書遣人迎金真進京,溫氏將信改為休書。金真至京尋夫,適值文舉外出,遂被溫氏剪髮剝鞋,在相府澆花、掃地,幸得老僕幫助,與文舉在書館重逢。文舉不敢挺身抗爭,乃使金真越牆赴開封府告狀。包拯審明具奏,皇帝下詔謫罰溫閣,並准許金真處罰溫氏。王百萬夫婦婉勸,金真寬恕溫氏,兩人共事文舉。因河橋話別時,金真剖珍珠,與文舉各執一半,以為後會之盟;又因文舉思吃米糷,金真趁機將珍珠藏於米糷之內,夫妻始獲重逢,故劇名《珍珠記》或《米糷記》。
封建社會文人因仕進釀成婚變,是帶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在宋元南戲的《趙貞女蔡二郎》、《王魁負桂英》、《張協狀元》、《琵琶記》、《荊釵記》等作品中,婚變成為一個傳統的主題。《珍珠記》在創作上受到這些劇作的影響,但又具有特點。劇中的王金真備受折磨而不向惡勢力低頭,富於反抗精神。高文舉雖然重婚相府,但不願棄親背婦,是個善良而軟弱的書生。全劇通過他們的遭遇,對溫氏父女這樣的豪門權貴作了尖銳譴責。《珍珠記》在藝術上也有一定成就。有關珍珠和米糷的情節,加深了高文舉與王金真之間關係和糾葛的描寫。《詢奴》和《逢夫》兩齣戲帶有悲劇色彩,細膩地揭示了高文舉和王金真的內心世界,十分動人。
後世的地方戲保留了這齣戲的全本或其中的一些摺子。贛劇和婺劇的《合珍珠》、潮劇《掃紗窗》、莆仙戲《米糷思妻》等,繼承《珍珠記》的傳統,著力於細緻描寫人物間的相互關係,深刻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秦腔、川劇、河北梆子、評劇、哈哈腔、定縣秧歌的《花亭會》,純樸率真,偏重於渲染人物的愛憎分明的感情。梨園戲《高文舉》的故事情節不同於《珍珠記》,劇中的高文舉倔強、有骨氣,敢於鬥爭,可能保留了明初南戲《高文舉》的思想藝術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