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加德,A.
[拼音]:Duhufu
唐朝設定在邊區用以統轄羈縻地區的軍事行政機構。府置都護、副都護、長史、司馬等職,“掌統諸蕃,撫慰征討,敘功罰過”。又置錄事參軍事、錄事、諸曹參軍事、參軍事等,如州府之職。府有大、上、中之分,大都護府由親王遙領大都護,別置副大都護主府事。自貞觀十四年(640)創設安西都護府起,終唐一代,建置時有改易。現按地區概述如下:
(1)河北道安東都護府。總章元年(668)九月平高麗,得城一百七十六,十二月分其地為羈縻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以統之。初置時轄境西起遼水,南盡高麗故土,東北有原依附於高麗的靺鞨諸部地。不久由於高麗民眾的劇烈反抗,都護府遷治遼東,鴨綠水南岸之地遂放棄。聖曆元年(698)靺鞨粟末部建震國(渤海國初稱)於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忽汗水(今牡丹江)流域,都護府轄境乃限於遼東地區。開元十四年(726)安東都護薛泰請於黑水靺鞨最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其餘各部置州,朝廷置長史監領,轄境乃擴大至黑龍江下游兩岸及烏蘇里江以東地區。都護府遷治遼東後,或治遼東城(今遼寧遼陽),或治新城(今遼寧撫順東北),聖曆元年改都護府為都督府,神龍元年(705)復為都護府,以幽州都督兼領都護。開元二年又遷至平州(今河北盧龍),十一年再遷燕郡故治(今遼寧義縣)。天寶二年(743)復移於遼西故郡城(今遼寧義縣東南大淩河東岸)。自開元七年置平盧節度起,平盧節度使即兼領安東都護。安史之亂時,平盧節度南遷青州,都護府遂廢。
(2)關內道燕然(瀚海、安北)都護府。貞觀二十年唐破薛延陀後,鐵勒諸部內附。次年正月置瀚海(回紇部)、燕然(多濫葛部)、金微(僕骨部)、幽陵(拔野古部)、龜林(同羅部)、盧山(思結部)六都督府,皋蘭(渾部)、高闕(斛薛部)、雞鹿(奚結部)、雞田(阿跌部)、榆溪(契苾部)、蹛林(思結別部)、寘顏(白霫部)七州,各以部帥為都督、刺史,旋設燕然都護府以統之。八月,鐵勒諸部中最遠的骨利幹部來附,置為玄闕州。後又以結骨、葛邏祿諸部置堅昆、陰山、大漠、玄池等都督府和渾河、狼山等州,均歸燕然都護府統領。都護府治故單于臺(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烏加河北)。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蒙古人民共和國全部、蘇聯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和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周圍地區。龍朔三年(663),都護府移於漠北迴紇本部,治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西北。改名瀚海都護府,與雲中都護府以磧為界,領磧北諸羈縻府州。總章二年改為安北都護府。高宗末年後突厥興起,不久鐵勒故地皆為所並,安北都護府遂廢。武后時回紇、契骨、思結、渾等部度磧徙甘、涼間,垂拱元年(685)僑置安北都護府於居延海西之同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不久又內移至西安城(今甘肅民樂西北),聖曆元年遷至單于都護府舊治雲中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景龍二年(708),張仁願於河套北築東、中、西三受降城,遂移安北都護府治西受降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烏加河北)。開元三年移治中受降城(今內蒙古包頭西南黃河北岸)。天寶八載,都護府復移治橫塞軍(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陰山南麓),由軍使兼理府事。十四載又移治大安軍(乾元後改名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烏加河東)。至德二年(757)改名鎮北都護府。興元后遂不復見。會昌年間復改單于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五代地入契丹,遂廢。都護府在同城、西安時,當領有內遷甘、涼間的回紇等部,仍有瀚海等府州名號。其後回紇等部北還投突厥,都護府東遷磧南,所領部落府州無考。天寶初置附郭陰山縣。
又瀚海(雲中、單于)都護府。永徽元年(650)唐平突厥車鼻可汗,“突厥諸部盡為封疆之臣”,以其地置狼山、雲中等三都督府,蘇農等十四州,設瀚海都護府以統之。與燕然都護府壤地交錯。龍朔三年,移燕然都護府於磧北,並改名瀚海,原瀚海都護府移雲中古城,改名雲中都護府,遂以磧為界,磧南諸都督府州隸雲中。麟德元年(664),改名單于都護府,轄境北距大漠,南抵黃河。高宗末年後突厥興起,盡拔諸羈縻府州。垂拱二年改置鎮守使,聖曆元年移安北都護府來治。開元二年復為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移治中受降城。會昌年間,改名安北都護府。垂拱以後都護府何所領無考。天寶初置附郭金河縣。
(3)隴右道安西、北庭都護府。貞觀十四年八月平高昌,九月,以其地為西州,置安西都護府,治西州交河城。二十二年閏十二月取龜茲,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國城,統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四鎮,,又於西突厥阿史那賀魯部置瑤池都督府,隸安西都護府。永徽二年阿史那賀魯叛,唐棄四鎮,都護府內移於西州。顯慶二年(657)平賀魯,分其地為羈縻濛池、崑陵兩都護府,各領都督府州若干;次年復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國,統領天山南北西突厥部落及其附屬國諸羈縻府州。龍朔元年又招撫吐火羅等國,置月支、大汗等都護府十六、州七十二、縣一百一十。轄境東起金山(今阿爾泰山),西抵西海(今裡海,一說鹹海),包括蔥嶺東西,東接西州,西至藥殺水(今錫爾河)、烏滸水(今阿姆河)流域諸國的廣大地區。後安西都護府曾幾次移徙,直到長壽元年(692)復四鎮,還治龜茲。長安二年(702)分安西都護府於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兩都護府大致以天山為界;天山以北西突厥、葛邏祿各部族歸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南、蔥嶺東西諸城邦國仍屬安西都護府。但實際上其時自碎葉川(今蘇聯楚河)和蔥嶺以西,兩都護府已難以有效控制。開元、天寶時,北庭所領西突厥故地已為突騎施所並,葛邏祿則役屬於突厥、回紇,都護府所能控制者僅為府治附近一帶;安西所領蔥嶺西諸國大部分役屬於大食、吐蕃。安史亂後兩都護府堅守三十年,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不久,安西亦為吐蕃攻破,兩都護府遂廢。
(4)嶺南道安南都護府。調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為嶺南五管之一。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轄境北抵今雲南南盤江,南抵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有廣西那坡、靖西和龍州、寧明、防城部分地區,西界在越南紅河黑水之間。都護由交州刺史兼任。至德二載改名鎮南都護府,永泰二年(766)複名安南。自天寶以後,南詔強大,雲南南盤江以南地區漸為所有,開成、大中間即大致以今雲南省界與安南都護府分界。鹹通元年(860)十二月都護府治為南詔攻陷,未幾收復。四年二月再失,六月廢都護府,置行交州於海門鎮(今越南海防西北),七月復置都護府於行交州。七年復克安南舊治,都護府移故地,並於都護府置靜海軍節度,重築安南城,由節度使兼領都護。終唐一代不廢。
(5)劍南道保寧都護府。天寶初年唐與吐藩的戰爭中,唐朝取得了幾次勝利,劍南西界較之高宗至玄宗開元時期舊界有所擴充套件;八載,置保寧都護府於索磨川(今四川阿壩梭磨河),以領新恢復的若干貞觀舊羈縻州和增設的羈縻州。安史亂後又沒於吐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