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六凡
[拼音]:Tianjing Baoweizhan
中國清朝同治元年(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1862)至三年間,太平軍為保衛首都天京(今南京)所進行的防禦戰。
同治元年春,坐鎮安慶的兩江總督曾國藩,經過充分準備之後,採取“欲拔根本,先剪枝葉”的戰略方針,調動湘、淮軍 7萬餘人,兵分10路,對以天京為中心的太平軍佔領區實施向心攻擊。五月,布政使曾國荃、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湘軍水陸師2萬餘人,攻抵天京城下。江蘇巡撫李鴻章所率淮軍6500人全部運抵上海,準備西攻蘇(州)、常(州)。浙江巡撫左宗棠率湘軍萬餘,自江西入浙,準備攻取杭州。天京處於清軍的戰略包圍之中。
對進抵天京城下的湘軍,太平軍未能乘其立足未穩即予打擊;直至秋末,敵已深溝高壘、堅固設防,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等“十三王”,才在天王洪秀全多次嚴詔之下,率領大軍20餘萬回救天京。由於諸王各有地盤,心志不專,都未作持久作戰的準備,於抵達後即連日輪番強攻,企求僥倖速勝,激戰45日,屢攻不利,即倉促決定撤出戰鬥。
天京解圍戰失敗後,李秀成被“嚴責革爵”。不久,天王洪秀全責令他領兵渡江,西襲湖北,企圖調動天京圍敵,收“進北攻南”之效。但李秀成遲至次年春才率主力渡江西進,途中受到湘軍節節阻截,加之軍糧匱乏等原因,進至安徽六安即中途折返,並於五月間撤回江南。調動湘軍的目的非但沒有達到,反而在途中和渡江時損失數萬精銳。
二年冬,太平軍各個戰場的軍事形勢迅速惡化。李鴻章所部淮軍在“常勝軍”(即洋槍隊)支援下,自上海西進,連陷蘇州、無錫,推進至常州城下。左宗棠部也進圍杭州。曾國荃部湘軍陸續攻佔天京城外各軍事要點,逐步縮小包圍圈,天京僅剩神策門(今中央門東)外一路可與外界相通。在此危急關頭,洪秀全拒絕了李秀成“讓城別走”的積極建議,決定死守天京,從而錯過了撤出天京、以圖再舉的最後機會。
三年正月,湘軍進扎太平門、神策門外,合圍天京。城內米糧日缺,洪秀全詔令軍民食用“甜露”(一種野草制的代食品)充飢。四月二十七,洪秀全病逝(一說自殺),幼主洪天貴福即位,一切軍政事務統歸李秀成執掌。
湘軍合圍天京後,先後於城下挖掘地道十數處,均為太平軍所破壞。五月底,湘軍攻佔天京城外最後一個據點地保城(龍脖子),從而能夠居高臨下,監視城內動靜,壓制守軍炮火,掩護挖掘地道。六月十六,攻城準備就緒,中午點燃地雷,轟塌太平門以東城牆十餘丈,大隊湘軍蜂擁入城,並分四路向縱深推進,其他方向的圍城湘軍,也聞聲緣梯入城。傍晚,天京各門均為湘軍佔領。守軍除李秀成帶領幼主等千餘人由地雷轟城處衝出城外,餘則或戰死,或被殺,或自焚,無一降者。天京的陷落,標誌著太平天國革命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