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澤考什,M.
[拼音]:yi
中國古代有多重含義的民族泛稱。
(1)是對中國東方各族的泛稱,亦稱“東夷”。在遠古傳說時代,東夷環渤海而居,南至江淮。傳說,舜出東夷,商的遠古祖先也是東夷。先秦華夏,為夷羌苗黎所融化而成,東夷是華夏先民的重要來源之一。“夷”字從大從弓,是獵人的形象,甲骨文字中所見“人方”,即夷方,或稱屍方,是商族已從東夷中分化出來,並常有徵伐夷方的記錄。
夏、商、週三代,東方有“九夷”之稱,“九”言其多,是許多東方族類相近的氏族部落的統稱。後世史書,往往以東北或東方沿海九種部落或民族的名稱來足“九夷”之數。據《竹書紀年》和《後漢書·東夷傳》,九夷為畎夷、 於夷、 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 陽夷。 此外,今山東半島東北部有萊夷、嵎夷;東南沿海及附近島嶼有島夷;淮河中下游有淮夷、徐夷。除夷又作徐戎或徐方。 史載,徐戎地廣500裡。西周初,在東夷中最稱強大。成王時曾與淮夷聯合抗周,為成王所平服。至穆王時,徐戎首領徐偃王“施行仁政”,江淮一帶的群舒等36個部落全部歸附,起而率領九夷抗周,進至黃河沿岸,後為周、楚聯軍所破,北遷至彭城(今江蘇徐州),隨遷的民戶以萬計。至於李巡《爾雅·釋地注》所舉九夷之名,有些已離夏商周九夷活動範圍,顯誤。《三國志》、《晉書》等所載《東夷傳》,均將扶余、高句麗、挹婁包舉其中,也是泛指東北東部及東北部各族為東夷。近人考訂:“夷族本在東北,東夷、南夷、淮夷皆其南遷之別名。”此說,漸為學術界所注目。
(2)用以泛指中國周邊各民族,與夏對舉。如“四方之夷”、“夷夏之別”,漢代稱西南各族為“西南夷”等。
(3)19世紀中葉以前,用以泛指外國人,如“外夷”、“夷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