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山石刻
[拼音]:Yinduhe liuyu wenming
[英文]:Civilization of Indus River Valley
印度河流域青銅時代的城市文化,亦稱哈拉帕文化。因其主要城市遺址哈拉帕得名。這種文化以印度河流域為中心,故稱之為印度河流域文明。其存在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175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範圍很廣,西起蘇特克根·多爾,東達阿拉姆吉爾普爾;北起羅帕爾,南至巴格特拉爾。東西長約1550公里,南北長約1100公里。
在哈拉帕文化之前,印度河流域已發現有大量屬於前哈拉帕文化的遺蹟,這是由農村向城市生活過渡時代的文化,已出現銅器。
在印度文明的城市遺址中,摩亨佐·達羅與哈拉帕的發掘規模最大。居第二位的有昌胡·達羅、卡利班甘、科特·迪吉、洛塔爾、蘭格普爾、蘇特卡根·多爾和索特卡·科赫等。
摩亨佐·達羅於1922年開始發掘,城址位於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爾卡納縣,靠近印度河的西岸。哈拉帕於1921年開始發掘,城址位於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拉維河的東岸。兩座城市的總面積各自約有85萬平方米。其居民總數各自約有3.5萬人。兩城相距644公里左右。可能是兩個獨立國家的都城,或為兩個城邦聯盟的中心。這兩座城市都是由衛城和下城(居民區)兩部分組成。哈拉帕衛城圍以雄偉的磚牆,衛城北有一座大谷倉(見彩圖)。摩亨佐·達羅的城市建築遺址儲存較好,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城市。該城的衛城四周有防禦的塔樓,衛城的中心建築物是一個大浴池。發掘者認為,這是為了履行某種宗教儀式用的。在浴池的東北有一組建築群,其中有一座大廳,可能是這一地區最高首腦的官邸。在浴池的西面有一個作為大谷倉的平臺,衛城南部另有一組建築物,其中心是一座約25米見方的會議廳;下城居民區,街道整齊,又寬又直。城市的房屋是用燒磚建築的。房屋的大小、高低和裝置差別很大。有十幾間的樓房,有簡陋的茅舍,階級分化已很明顯。在富人區有用燒磚砌成的完善的下水道系統,顯示出印度河文明城市設計的高度水平。
印度河文明是青銅時代的文明。當時人們已經能夠製造銅和青銅的工具與武器。銅器的使用較青銅更為普遍,石器也還沒有完全被排除。這一時期居民的主要生產活動是農業。已發現的農具有類似長斧或寬鑿的燧石犁頭、青銅的鶴嘴鋤與鐮刀等。耕畜有水牛和犎牛。種植的作物有大麥、小麥、稻、胡麻、豆類以及棉花等。金屬的冶煉、鍛造和焊接都已有較高的技術水平;製陶業和紡織業都很發達。商業貿易不僅在本地區進行,而且與西亞也有密切的來往。
印度河文明的文字主要儲存在印章上。印章上的文字和雕刻圖案結合,多為單行,由右而左,至多不超過20個符號。
按過去的說法,印度河文明的創造者主要是原始達羅毗荼人,此外可能還有原始澳語人等。近來由於印章文字按印歐語系解讀的進展,有些學者認為印度河文明的創造者是印度-雅利安人。
印度河文明大約從公元前1750年以後逐漸衰落。有些地區如摩亨佐·達羅遭到巨大的破壞;有些地區出現不同型別的陶器和其他物質文化,即所謂朱卡爾文化(後哈拉帕文化)。關於印度河文明衰毀的原因,較有影響的說法有二:一種是外族入侵說;另一種是用地質學和生態學的因素來解釋。
印度河文明毀滅後,印度歷史進入一個衰退的“金石並用文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