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終始

[拼音]:zangwen

[英文]:Zang(or Tibetan)script

中國藏族使用的文字。通行於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藏族聚居區。在國外說藏語的地區中也有使用這種文字的。

創制與修訂

據藏族史書記載,藏文是7世紀圖彌三菩札參照當時梵文體系的某種字型創制的。現存最早藏文文獻大多是8至9世紀的作品,文字體制已相當完備。此後雖經3次修訂,但正字法古今大同小異。其中影響較大的一次,是9世紀初以噶瓦·白澤、覺若·魯意堅參和相·益喜德為首的一批佛經譯師所從事的文字釐定工作。他們主要是統一佛經譯語和簡化正字法,以適應語音變化、文字規範和使佛經通俗易懂的需要。這次釐定由於得到吐蕃贊普的支援,並以法令形式強制推行,取得了成效。如在正字法方面,取消了再後加字嵳和一些不必要的後加字惖,許多帶彃的字簡化為彄。現行藏文大體與這次規範後的藏文相同,因此這次文字釐定也成為鑑別古今藏文的重要標誌。

藏文的主要特點

(1)是一種拼音文字,由30個表示子音的字母和 4個表示母音的符號構成。子音字母又依其在音節中的位置和作用分為“基字”、“上加字”、“下加字”、“前加字”、“後加字”和“再後加字”。前4種表示子音聲母,後兩種表示子音韻尾。母音符號不能單獨出現,必須加在子音字母的上面或下面,即嶊(i)、惾(e)、憖(o)加在字母上面,嶌(u)加在字母下面。母音a不用符號表示。由於語音的演變,許多字母在現代藏語中已改變發音或不發音。

(2)自左向右橫寫。部分複合聲母採用字母上下疊寫的方法表示。例如

(bsgrags),

(s)和

(r)分別寫在

(g)的上面和下面。詞不分寫,音節之間用一小點(

)隔開。其他標點符號有:短語和句號用一條垂直線(

)│表示;章節和段落號用雙垂直線‖表示;篇終和書尾號用4條垂直線‖‖表示。此外,全書開始時要用書首符

‖。 字型分為“有頭字” 和“無頭字”兩大類。“有頭字”頂上多有一短橫,主要用於印刷。“無頭字”上面無此短橫,主要用於書寫。手寫體又可細分為“粗通”、“粗仁”、“朱雜”等多種形式。最流行的一種草書叫“秋”,連筆較多,同印刷體差別較大。

(3)藏文讀音在不同的方言地區有一定的差別,但正字法各地是統一的。這套正字法大體上反映了創制文字時代的藏語語音面貌,跟現代口語相比,差別較大,但都有一定對應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藏文可以說是一種按歷史規範拼寫的超方言的拼音文字。

文獻典籍

藏文的文獻典籍非常豐富。早期文獻多屬金石銘刻、木簡、手卷一類,內容以會盟祭祀、紀功述德、歷史文書和佛教經典居多。如著名的“長慶會盟碑” 即是唐長慶三年(823)吐蕃贊普可黎可足為紀念唐蕃會盟所建(見彩圖)。此外,還有敦煌石窟的大批藏文手卷以及敦煌、新疆出土的藏文竹木簡牘等十分珍貴的資料。9 世紀完成的丹噶目錄收入的譯經書目已有六、七百種。14世紀編成的藏文《大藏經》包括的書達4500多種,分為《甘珠爾》和《丹珠爾》兩部分,除佛教教義外,尚有天文、歷算、醫藥、 邏輯、 文法等方面的作品。藏族歷史和文學作品也十分豐富。著名史書如《巴協》、《布頓佛教史》、《西藏王統記》、 《蔡巴·紅史》、 《童祥·青史》、《闡明諸轉法輪者之事智者喜宴》、《西藏王臣史》、《五部遺教》以及敦煌的古藏文史料等。傳記文學類有《瑪爾巴傳》、《米拉日巴傳》、《唐東傑布傳》、《宗喀巴傳》、《頗羅鼐傳》、《朱巴滾雷傳》等。民間說唱體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早已聞名於世,過去有一些手抄本和木刻本傳世,現在正全面蒐集整理陸續出版。其他文學名著如《青年達美的故事》、《屍語故事集》、《米拉日巴道歌》、 《倉央嘉措情歌集》、 《薩迦格言》、《郎薩姑娘》、《卓瓦桑姆》、《猴鳥故事》等不勝列舉。此外,醫藥、天文、歷算、文法等方面也有不少名著傳世。

由於歷史原因,過去藏族中識字的人很少,教育中心在寺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建了大批學校,越來越多的藏族人民掌握了藏文。在藏族聚居區以及北京、成都、西寧等大城市建立了許多出版社和印刷廠,不僅鉛印了大批傳統藏文作品,而且出版了大量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等方面的藏文書籍。僅北京民族出版社從1953年到1982年出版的藏文書即達1106種,2486萬冊。西藏、青海、甘肅、四川等地區還發行了藏文日報。藏文打字機和電腦傳輸均已試製成功。

總之,藏文對儲存和發展藏族文化、科學,豐富祖國文化寶庫,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