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德斯,M.M.
[拼音]:Fulin wenhua
中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發現於四川省漢源縣富林鎮。遺址位於大渡河和流沙河匯合處的第二階地上。1960年發現,1972年發掘。該文化的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發現有大量細小石製品和用火遺蹟,並伴生有少量的哺乳動物和植物的化石。
文化遺物
在富林遺址中共發現石製品4500多件,其中絕大多數是石片和石核,石器僅佔石製品總數的2.6%。此外還發現大量碎石屑和不成型的廢石片。由此可知,該遺址並非居住地,而是一處石器製造場。
富林文化石製品的原料中98%是燧石,還有石英、水晶和石英砂岩等。打製石片多用錘擊法,次為砸擊法。用錘擊法打下的石片,短寬而薄。石片的檯面小而不規則,打擊檯面居多,利用自然面作檯面的也佔有一定的數量,修理檯面的很少。石片有不規則形的,有梯形或三角形的,少數形似石葉。用錘擊法打片剩下的石核,有單檯面的,也有多臺面的。用砸擊法生產的石片有的呈長方形,與北京人的同類石片基本一致。
富林文化的石器平均長度約為2.6釐米,有用小石塊做成的,也有用石片做成的。只有刮削器、尖狀器和雕刻器3類;另有一件加工粗糙的砍砸器。刮削器數量最多,其中多數是單刃刮削器,少數是復刃刮削器。以向背面加工的為主,刃口較銳。端刃刮削器加工較精緻,刃口較鈍。尖狀器比刮削器少得多,但修制很細緻,側刃和尖刃都相當銳利。絕大多數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但也有錯向加工的。其兩側刃有的對稱,有的不對稱。正尖型的居多,少數是歪尖型。雕刻器很少,都是用石片做成的,加工較粗糙,有笛嘴形的,也有角形的。(見彩圖)
富林文化石製品的特點是細小,石核、石片和石器都很小,只有極個別的標本長度超過 3釐米。另外,石器的修制方式以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的為主,用小石塊做的石器比用石片做的石器略多,這些也是該文化的特點。迄今為止,在中國南方還沒有發現與富林文化面貌相近的重要遺址,僅在川西和黔西北的一些地點,發現過大量與粗大石製品共存的細小石製品。雖然其間有一定差異,但也存在相同點,表明它們在文化上有一定的關係。但富林文化與中國北方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某些遺存,如山西的峙峪文化,內蒙古的薩拉烏蘇遺址、河南的小南海文化和甘肅環縣樓房子等地的石器卻有更多的相似處,都以細小石器為顯著特徵,同屬於小石器技術傳統(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富林文化當可溯源於北京人文化。
參考書目
張森水:富林文化,《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15卷第1期,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