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詩紀事
[拼音]:Tuhuoluoyu
[英文]:Tocharian language
原始印歐語言中的一種獨立語言。20世紀初在中國新疆發現了這種語言的殘卷,最初定名為吐火羅語,後來有人認為不妥。經學者考釋,此語言有兩種方言。於是將吐魯番、焉耆一帶的殘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為焉耆語,將庫車一帶的殘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為龜茲語。德國學者仍保留吐火羅之名,將前者稱為吐火羅語 A,或東吐火羅語;將後者稱為吐火羅語B,或西吐火羅語。最近又有人認為還是吐火羅這個名稱正確。
吐火羅語使用的字母是中亞婆羅米斜體字母。時間可能在6~8世紀之間。
吐火羅語的母音分簡單母音與複合母音。子音有喉音、顎音、頂音、齒音、脣音、半母音與流音、噝音、氣音(聲門音)、塞擦音。同梵語比較,最大的差別是:真正的吐火羅詞中缺少清送氣音、濁音和濁送氣音。另一方面,吐火羅語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標音符號。
吐火羅語的名詞、形容詞等有 3個性:陽性、陰性、中性;有 5個數:單數、對數、雙數、複數、複合複數;格有雙層結構:下層的格是主格、間接格、所有格、呼格(只限於西吐火羅語),上層的格是派生格,有具格、越格、隨格、向格、從格、依格、因格(只限於西吐火羅語)。代詞有人稱、指示、疑問、不定等。有副詞。在動詞變位方面,有基礎動詞與致使動詞;語態有主動與中間兩種;數有單數、複數,雙數極少;時態有現在時、未完成時、 加重過去時、過去時; 語氣有虛擬、願望、命令 3種。
吐火羅語的發現有重大意義。對印歐比較語言學來說,它提出了一些新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它本屬於東方的S(Satem)類語言,事實上卻屬於西方的 K(Kentum)類語言。這問題到現在還沒有完全令人滿意的答案。對中印文化關係來講,它彌補了一些過去沒有解釋的環節。最早的一些漢譯佛教名詞不是直接從梵文、巴利文譯過來的,而是通過吐火羅語作媒介。對中國文學史來講,它保留了一些劇本,比如長達27幕的《彌勒會見記》劇本(見彩圖),比用漢文寫成的劇本早六七百年(見圖)。
參考書目
E. Sieg. W. Siegling,W. Schulze, Tochɑrische Grɑmmɑtik, Goettingen,1931.
W. Krause und W. Thomas.Tochɑrischese Elemen-tɑrbuch ,Bd.1,Heidelberg,1960.
W. Thomas, TochɑrischesElementɑrbuch. Bd. 2,Heidelberg,1964.
W. Krause. WesttochɑrischeGrɑmmɑtik. Bd. 1:Das Verbum , Heidelberg. 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