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晚禱
[拼音]:Wei Yingwu
唐代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自天寶十載(751) 至天寶末,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常出入宮闈,扈從遊幸。安史亂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廣德二年(764)前後,為洛陽丞。後因懲辦不法軍吏,被訟於府衙,憤而辭官,閒居東城同德精舍。大曆十年(775)為京兆府功曹參軍,代理高陵宰。十三年,任鄂縣令。建中二年(781)擢比部員外郎,在長安與暢當、劉太真、李儋、吉中孚等相交遊。次年出為滁州刺史。興元元年(784)冬罷任,因貧不能歸長安,暫居滁州西澗。貞元元年(785),為江州刺史。貞元四年,入朝為左司郎中。次年出為蘇州刺史,與顧況、秦系、孟郊、丘丹、皎然等均有唱酬往來。貞元七年退職,寄居蘇州永定寺。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唐代有另一韋應物,與白居易、劉禹錫同時,曾任諸道鹽鐵轉運、江淮留後、御史中丞等職。南宋沈作喆《補韋刺史傳》將二韋應物混為一人,實誤。
韋應物早年侍衛玄宗,“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提摴蒲局,暮竊東鄰姬”(《逢楊開府》),生活豪橫放浪。中年以後,久歷州縣,目睹時弊,思想有較大的變化,成為一個清廉剛正的地方官長,經常關懷民間疾苦。他在《採玉行》、《雜體五首》之三“春羅雙鴛鴦”等詩中,如實反映了勞動人民被殘酷剝削奴役的痛苦與不平。在《高陵書情寄三原盧少府》中說:“兵凶久相踐、徭賦豈得閒?促戚下可哀,寬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門望故山。”《答崔都水》中說:“甿稅況重疊,公門極煎熬。責逋甘首免,歲晏當歸田。”對廣大人民長期遭受戰爭災難、沉重的徭役賦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可與元結《舂陵行》、《賊退示官吏作》諸詩並讀。所以他對自己作為一個地方官長,不能流惠於民,時常流露出內疚的心情,寫下了“方漸不耕者,祿食出閭里”(《觀田家》)和“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等著名的詩句。
韋應物還有一部分詩篇,充滿慷慨悲憤的感情。在《睢陽感懷》中,斥責賀蘭進明不肯解救睢陽之圍,歌頌張巡堅守孤城,忠貞不屈。在《廣德中洛陽作》裡,對唐王朝的官軍和回紇兵在收復洛陽後大肆搶掠表示莫大的憤慨。其他如《京師叛亂寄諸弟》、《經函谷關》等,都是感慨時事之作,《寄暢當》一詩,則抒寫了他希望投筆從戎、破敵疆場的壯志豪情。
韋應物詩中最為人們傳誦的是山水田園詩。後人每以“陶韋”或“王孟韋柳”並稱,把他歸入山水田園詩派。他的山水詩如《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秋山起暮鍾,楚雨連滄海”,“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在描繪江上暮雨鐘聲、獨鳥歸飛的景色之中,傳達出對親友的懷念之情。《寄全椒山中道士》一詩,雖情景比較幽寂,但詩中有人,語言凝鍊自然,在韋詩中別具境界。他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賦得暮雨送李胄》)、“寒雨暗深更,流螢度高閣”(《寺居獨夜寄崔主簿》)、“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餘”(《遊開元精舍》)、“喬木生夏涼,流雲吐華月”(《同德寺雨後寄元侍御李博士》)等,寫景優美細膩,能傳達出人所不易說出的感受。又如《幽居》:“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興寄深微。而《象西塞山》所寫的“勢從千里奔,直入江中斷。嵐橫秋塞雄,地束驚流滿”,則又顯露了韋詩中雄豪的一面。他的田園詩和盛唐王維、孟浩然之作已頗不同,實質漸為反映農民疾苦的政治詩。其代表作《觀田家》中描繪的春耕場面,頗有生活氣息,而“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流露出對勞苦農民的關懷。
由於韋應物主要生活於安史亂後的動亂時代裡,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但又無力抗爭,感到彷徨苦悶,因而在詩中往往流露出退隱和歸田等消極思想。某些作品的寫景抒情中,也有過於孤寂和低沉之處。
韋應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聽鶯曲》、《五絃行》、《驪山行》、《長安道》、《貴遊行》等,風格婉麗,音調流美,其中有些詩篇諷刺玄宗信奉神仙並揭露權門貴族的奢侈淫泆。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曾說他的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
五律如《淮上喜會樑川故人》、《賦得暮雨送李胄》等篇,一氣流轉,情文相生,令人尋味不盡。五七絕如《聞雁》、《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休假日訪王侍御不遇》、《寒食寄京師諸弟》、《故人重九日求橘》等,清韻秀朗,多可誦之作。《滁州西澗》中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寫景如畫,甚為後世稱許。
但韋詩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體,風格沖淡閒遠,語言簡潔樸素,白居易稱其“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與元九書》)。但韋詩也有穠麗秀逸的一面,所以宋濂說韋詩“一寄穠豔於簡淡之中”(《答章秀才論詩書》)。韋應物嚮往陶淵明,他的五古主要是學陶,但是山水寫景等方面,也接受了謝靈運、謝朓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源出於陶,而熔化於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但以為步趨柴桑(陶淵明),未為得實”。此外,韋應物偶亦作小詞。
今傳韋應物集有《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10卷本《韋江州集》,清汪立名輯訂兩卷本《韋蘇州詩集》,民國時陶風樓影印南宋劉辰翁校點10卷本《韋蘇州集》。《千唐志齋藏石》有韋應物廣德元年所撰《唐東平郡鉅野縣令李璀墓誌》,為諸本韋集及《全唐文》所不載,韋應物傳世散文僅此一篇。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孫望《韋應物事蹟考述》,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韋應物系年考證》可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