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品試製基金

[拼音]:Deyizhi Guanshui Tongmeng

[英文]:Zollverein

德國統一前以普魯士為首的各邦國為掃除相互之間的貿易障礙而結成的同盟。於1834年正式開始。

19世紀初,德國仍處於分裂和割據狀態。在1815年新建立的德意志邦聯內部,存在著各自為政的38個邦國,其中有10個是帝國城市。直到1834年,德國境內依然關卡林立,並存著多種商業法規、度量衡制度和幾百種地方性貨幣。這嚴重地影響了國內市場的形成,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

關稅統一問題被提上了日程。擁有1050萬人口的最強大邦國普魯士,當時積極促進關稅的統一。在新興資產階級的推動下,普魯士政府於1818年首先實行改革,在境內廢除關卡,取消消費稅和國內關稅的徵收,宣佈商品流轉自由。對進口工業品僅課徵10%的從價稅,同時允許原料免稅輸入。前者符合容克地主的要求,但卻違反資產階級的利益,後者受到工業資本家歡迎,但引起了地主階級的不滿。雙方圍繞著稅率問題進行著尖銳的鬥爭。

普魯士廢除內地關稅對其他邦國有很大影響。在普魯士帶動下,北德6個邦國於1826年成立關稅同盟,參加同盟的各邦國之間的關稅取消了。1827年,南德兩個大邦國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組成南德關稅同盟,後來其他一些南德邦國也參加進來。1828年,漢諾威、薩克森、圖林根各邦國和漢薩城市組成了對抗普魯士的中德關稅同盟。但在普魯士的壓力下,它於1831年瓦解了。

1833年,由普魯士領導的德意志關稅同盟組成,參加的各邦國訂立了為期 8年的關稅協定,協定自1834年1月1日起生效。以後每逢協定到期即再行延長。開始時,這一同盟聯合了北德18個邦國,1835年巴登公國、拿騷公國和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加入後,領土共計 8.2萬平方英里(超過當時德國領土 2/3),人口2500萬人。只有漢諾威等一部分邦國未加入同盟。

關稅同盟的主要內容是:廢除內地關稅,同盟各邦國之間的貿易免稅;對國外貿易統一關稅制度和稅率。關稅同盟以普魯士1818年的稅法為藍本制訂關稅政策。參加同盟的各邦國之間從1834年起廢除全部關稅。在對外貿易方面,傾向自由貿易,但對從英國進口的棉織品和呢絨等則課徵保護性關稅。關稅同盟還致力於統一貨幣、度量衡制度和商業法規。各邦國於1838年和1857年簽訂一些專門協定,開始統一貨幣和度量衡,1868年又法令規定自1872年1月1日起在德國採用米突制,在1847年協定基礎上統一了票據章程,1857~1861年間又制定了在1869年付諸實施的共同商業章程。1837~1844年間,關稅同盟先後與荷蘭、希臘、土耳其、英國和比利時簽訂了商業協定,同盟的國際地位很快得到鞏固。

德意志關稅同盟把德國境內大部分邦國結成了一個緊密的貿易和經濟區域。關稅同盟的建立是德國走向經濟和政治統一的重要步驟,它也促進了19世紀德國產業革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