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吊橋楊氏墓

[拼音]:wuzhengfuzhuyi zai Zhongguo

無政府主義在中國的流傳,經歷了三個階段:1919年五四運動前為傳入和初步傳播階段,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建黨時期為氾濫階段,1924年後為破產階段。

無政府主義出現於19世紀上半葉的歐洲。20世紀初期被旅居日本和法國的中國留學生及反清流亡者,當做一種“社會主義”思想加以接受,並由他們傳入國內。1907年,劉師培、張繼等人在日本東京創辦“社會主義講習會”,並刊行《天義報》(後改為《衡報》),形成中國最早的無政府主義派別“天義派”。同年,李石曾、吳稚暉等人在法國巴黎創辦《新世紀》,形成中國另一個最早的無政府主義派別“新世紀派”。他們鼓吹個人冒險,用暗殺恐怖手段推翻政府等無政府主義理論,對當時正在醞釀的反清革命產生過一定影響。但直至辛亥革命爆發,其流傳範圍仍主要限於國外的留學生中。

辛亥革命以後,隨著人們對北洋政府絕望情緒的增長,無政府主義開始成為國內有影響的思潮。其代表人物為劉思復。1912年夏,他在廣州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無政府主義組織“晦鳴學社”。接著在上海成立“無政府共產主義同志社”,並先後出版《晦鳴錄》(又名《平民之聲》)、《民聲》、《新世紀叢書》、《無政府淺說》等宣傳無政府主義的刊物和小冊子,形成了融合克魯泡特金(1842~1921)無政府共產主義和托爾斯泰泛勞動主義、無抵抗主義的中國無政府主義學說。其主要內容是:

(1)反對一切剝削、壓迫和權威,要求個人絕對自由;

(2)宣揚總同盟罷工式的“革命”,反對革命政黨的領導作用;

(3)反對科學社會主義。傳播範圍也擴大到了某些地區的手工業工人中。

1919年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建黨時期,當各種“新思潮”在中國思想界迅速傳播時,無政府主義也作為一種“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廣泛傳播。各地先後成立無政府主義社團三十多個,出版刊物七十多種,形成了無政府共產主義、無政府個人主義等不同的派別。無政府共產主義派又稱“正統派”,以黃凌霜、區聲白為代表,北京“實社”和“進化社”為代表社團,《進化》月刊為其主要宣傳陣地,是當時影響較大的一個派別。該派有感於過去強調“絕對自由”和“破壞一切”,遭到北洋政府的制裁和一些民主主義者的非難與批駁,改而將宣傳的要點側重於組織、聯合和建設方面,強調他們的學說是“有社會”的“建設”的無政府主義,而且是有科學根據的。充分暴露他們在理論上的矛盾和邏輯上的混亂。無政府個人主義派又稱“新虛無主義派”,以朱謙之為代表人物,北京大學“奮鬥社”為代表社團,《奮鬥》旬刊為主要宣傳陣地。該派宣揚虛無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反對唯物史觀,要人類退回到穴居野處的矇昧時代去。但其影響遠不如無政府共產主義派。

各派無政府主義者雖存在思想理論上的種種分歧,但在反對馬克思主義,反對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反對無產階級專政方面卻完全一致。無政府主義成了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直接思想障礙與組織障礙。因此,從1920年起,中國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通過《新青年》、《共產黨》、《民國日報·覺悟副刊》、《先驅》、《少年》等刊物,在以下幾方面對無政府主義進行了系統的批判:

(1)指出在人類社會裡,個人的絕對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鼓吹個人絕對自由論對革命極端有害;

(2)批判無政府主義者對自發鬥爭的迷信,堅持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建立工人階級政黨,進行有組織的革命鬥爭;

(3)駁斥無政府主義者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謬論,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原則;

(4)批判小資產階級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中國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對無政府主義的批判,保證了正在建立的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理論上和組織上的純潔性。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後,無政府主義開始走向衰落。無政府主義社團及所出刊物和書籍日見減少,對工人運動的影響也因其反蘇、反共和社會改良主義面目的徹底暴露而急劇下降。無政府主義者紛向四方面轉化:

(1)改變立場,信仰馬克思主義;

(2)消極頹廢,或遁入空門;

(3)與反動勢力合流;

(4)繼續打著無政府主義旗號,苦撐破碎局面。1932年,無政府主義作為一個政治流派在中國已徹底破產。

參考書目

李光一:《無政府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破產》,《史學月刊》1981年第2期。

湯庭芬:《五四時期無政府主義的派別及其分化》,《華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