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裝力量動員
[拼音]:chaoxianshizhuyi
[英文]:surrealism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法國興起的社會思潮和文藝運動,影響波及歐洲各國。涉及文學、美術、戲劇、音樂等各個領域。它從達達主義中吸收了反傳統和自動性創作的觀念。但克服了達達主義否定一切的致命弱點,有比較肯定的信念和綱領,作為美術運動,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傳播最廣。
超現實主義深受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的影響,致力於探討人類經驗的先驗局面,試圖突破符合邏輯與實際的現實觀念。把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相糅合,以達到一種絕對的和超現實的情境。這種不受理性和道德觀念束縛的美學觀念,促使藝術家們用不同手法來表現原始的衝動和自由意象的釋放。
超現實主義的文學強調“自動性書寫”,美術則強調偶然的結合,無意識的發現,夢境的真實再現,常常運用“拓印”的技巧。在手法上自由地使用寫實、象徵和抽象。
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是由醫生兼作家A.佈雷東起草的,發表於1924年。第一屆超現實主義美術展覽於1925年在巴黎皮埃爾畫廊舉行。參加的美術家有J.阿爾普、G.de基里科、M.恩斯特、P.克利、A.馬鬆等。稍後兩年,Y.唐居伊、M.杜桑 和F.皮卡維亞參加了超現實主義展覽。20年代末、30年代初,R.馬格里特和S.達利參加了這一運動。這兩人常將事物移動其正常位置,使其脫離原來的功能意義,不合邏輯地加以並列和呈現,而且採用了近似拉斐爾前派的精細技巧,以製造一種奇特的效果。
佈雷東起草的第二個宣言發表於1929年,他還出版了《超現實主義與繪畫》一書(1928)。1926年,超現實主義畫廊開辦。1937年和1947年先後舉辦了重要的超現實主義展覽。30年代以後,超現實主義運動逐漸冷寂,但並未完全消失,許多美術家仍然活躍於藝壇,其中不少人為躲避德國法西斯的迫害,逃往美國,推動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超現實主義美術作品的思想傾向性和藝術技巧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不能一概而論。有些藝術家如恩斯特、J.米羅等,反對法西斯勢力,在他們的一些作品中觸及了社會問題,發人深思。另一些人如達利,同情佛朗哥政權,在作品中流露出虛無和頹唐的情緒。在西方美術家沉陷於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純形式試驗的20年代,強調觀念和主題意義的超現實主義崛起,對西方現代美術運動不無一定的積極意義,雖然它的觀念和主題意義染有唯心主義哲學的濃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