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皮菌科

[拼音]:yange dili

[英文]:yange geography

記述並考證歷史時期疆域和政區等的沿襲與變革的領域。是中國傳統輿地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前身。

發展簡史

沿革地理在中國起源早,成果豐碩,在歐美起源晚,成果較薄。它是在中國特定的學術文化背景中發展起來的,從依附史學、經學而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從輿地之學的一個部分而蔚為其中的主幹,前後大約經歷了萌芽、發展、興盛和現代轉折4個階段。

萌芽階段

中國沿革地理於兩漢魏晉時代依附歷史記載或藉助經學研究而產生、發展起來的。

(1)依附歷史記載的沿革地理。由《史記·河渠書》、《漢書·地理志》開其先河,但當時並未以“沿革”命名,“沿革”一詞首見於《三輔黃圖》的“三輔沿革”篇。《史記·河渠書》言治河以《尚書·禹貢》為始,言水利和航運也均追述至春秋戰國。《漢書·地理志》以記述西漢時代的政區、山川、人口、風俗為主,但也包含了豐富的沿革地理內容,篇首徵引《禹貢》、《職方》,即前代地理的綜合追述;郡國縣邑條下,間及其建置的沿革和地名的演替,並記載了王莽的改制。《史記》、《漢書》、《後漢書》的四夷諸傳記述了邊疆地區民族的歷史分佈狀況,亦成為後人研究邊疆地理之源。如唐代賈耽《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其“中國本之《禹貢》,外夷本之《漢書》”。

(2)藉助經學研究的沿革地理。漢晉時代的經學家對古代山川地理與地名的考訂,開拓了沿革地理的另一條發展道路。兩漢經學昌盛,訓注浩繁,沿革地理研究有不少成績,惜流傳至今的寥寥無幾。西晉時,杜預著《春秋左傳集解》,對春秋列國地理多所詮釋;裴秀的《禹貢地域圖》與京相璠的《春秋土地名》,則已屬專門的沿革地理之作,標誌著沿革地理作為一門學問已成雛形。

發展階段

從南北朝至元明,沿革地理一方面繼續依附於史學與經學積累和發展,另一方面隨著南北朝後大批輿地專著的問世,又作為輿地之學的組成部分大量出現。同時,專門的沿革地理著作也日趨成熟,在規模上與數量上不斷擴大。另外,以《三通》(《通典》、《通志》、和《文獻通考》)為代表的政書,對州郡、都邑、邊防和民族分佈的沿革也有較系統的論述。

(1)繼續依附史學的發展。自《史記》、《漢書》之後,正史中列地理、河渠諸志與四夷諸傳已成傳統。16部正史有地理志; 6部正史有河渠志;除《北齊書》、《陳書》等少數幾部正史外,絕大多數正史都有四夷諸傳。這些資料有相當部分是專門的沿革地理內容,對後世來說更是沿革地理研究的重要依據。

(2)繼續依附經學的發展。在經學論著中,《尚書·禹貢》一直是沿革地理研究的一大門類,以南宋程大昌、毛晃、傅寅三家成績最著,對先秦地理狀況均有廣泛的探討與考訂。

(3)隨輿地之學而發展。南北朝以來大批地理總志與《水經注》等輿地專著的問世,極大地推動了沿革地理的發展。早在西晉時,虞摯著《畿服經》(170卷),成為地理總志的發軔。南北朝時此類著作漸多,但大都亡佚,從清人王謨輯出的片斷看,原作包含不少沿革內容。唐以後的地理總志傳世至今的有10部之多,如唐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明清的一統志。這類總志在各級政區條下多追溯往昔,記載建置沿革,有的還在全書頭幾卷專論歷代疆域變遷,內容較正史地理志更為詳細。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是以記述當代河流水道狀況為主旨的,但關於沿革的記述和考辨也極豐富,不僅對水道變遷詳為記述,而且對各流域郡、縣、城邑的歷史沿革也有所記載。南北朝以前成書的《三輔黃圖》首立沿革篇,以後方誌承襲這一體例,宋、元及其以後的方誌大都首列建置沿革。

(4)自成體系的發展。自西晉專門沿革地理著作出現後,歷代續有不斷。如南朝謝莊的《方丈圖》、劉澄之《永初山川古今記》、陶弘景《古今州郡記》。至宋代在數量與規模上有了更大發展,王應麟的《通鑑地理通釋》是一部系統的沿革地理專著。稅安禮《歷代地理指掌圖》、程大昌《禹貢山川地理圖》、吳澥《歷代疆域志》、鄭樵《春秋地名譜》、無名氏《三代地理志》等,均系兩宋沿革地理著作。元、明兩代又有李好文《長安志圖》、桂萼《歷代地理指掌》、吳龍《郡縣地理沿革》、郭子章《古今郡國名類》等,惜今大多亡佚。

興盛階段

清代至中華民國初期,沿革地理研究隨著樸學(指注重名物訓詁考據的乾嘉學派)的發展而愈加昌盛,併成為中國輿地之學的最主要部分。

(1)繼續依附史學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對歷代正史地理志的增補校注與札記考證。諸史中沒有地理志的《三國志》、《梁書》、《陳書》、《南史》、《北史》等俱被補作,一些疆域政區狀況不甚明瞭的時代,如楚漢之際、東晉、十六國等亦補出專志。已有的正史地理志大多被校正註釋,其中於《漢書·地理志》用力最勤。

(2)繼續依附經學的發展。清代學者治經者極眾,由治經而釋地,成果卓著。主要著作有胡謂《禹貢錐指》、蔣廷錫《尚書地理今釋》、焦循《毛詩地理釋》、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沈欽韓《左傳地名補註》等,閆若璩《四書釋地》亦屬同一性質。大體說來,由於經典皆成於先秦,而諸史釉班固始作《地理志》,因此依附經學的沿革地理側重於先秦地理研究,而依附於史學的沿革地理側重於研究秦漢以後的沿革變遷。

(3)由研究輿地之學而形成的沿革地理研究。主要是對《山海經》、《水經注》等書的校正註釋。闡明歷代的沿革。清人治《山海經》者有吳任臣、畢沅、郝懿行諸家;治《水經注》更多,達數十家,早期全祖望、趙一清、戴震校本較精,清末王先謙《合校水經注》和楊守敬等《水經注疏》成果尤著。

(4)專門沿革地理學著作。其中以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楊守敬《歷代輿地圖》最為博大詳實。陳芳績《歷代地理沿革表》、李兆洛《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歷代地理沿革圖》也縱跨古今,卓然成家。此外,顧炎武《歷代帝王宅京記》,徐鬆《唐兩京城坊考》、朱彝尊《日下舊聞》、張穆《蒙古遊牧紀》、何秋濤《朔方備乘》等,廣泛記述、考證了前代城市、邊防、民族分佈的沿革狀況。

現代轉折階段

20世紀初,張相文在北京大學主講《中國地理沿革史》,這是沿革地理第一次被列入大學課程。30年代顧頡剛、譚其驤分別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和輔仁大學講授和研究中國沿革地理;籌建了以研究沿革地理為宗旨的學術組織──禹貢學會,並創辦學會刊物《禹貢》半月刊。《禹貢》雜誌共出版7卷82期,發表許多頗有價值的沿革地理文章,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注目。研究的領域也在日益擴充套件,突破了傳統的沿革地理範圍。《禹貢》雜誌自第 3捲起,改用了“中國歷史地理”為其英文譯名,標誌著中國傳統的“沿革地理”開始向現代科學體系中的“歷史地理學”轉變。

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歷史地理學獲得迅速發展,沿革地理作為歷史地理學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歷代政區建置變遷方面不斷有新的成果問世。

研究內容和方法

研究內容包括各時期各政權的疆域分合伸縮,各級政區的建置沿革,各都市城邑的位置、規制與興衰,交通路線的通塞改變,河流湖泊的變遷以及邊遠各民族的分佈、盛衰和遷移等。其中,以疆域的分合伸縮和政區的建立沿革為傳統的內容。

中國沿革地理研究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形成了求實的特點。它的方法是描述、整理與考辨。

研究意義和問題

沿革地理研究的貢獻主要在於:

(1)作為歷史學的輔助學問,為中國歷史研究提供了正確的空間背景,成為歷史學者不可缺少的條件。

(2)作為中國傳統輿地之眩的重要組成部分,曾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發展,對於研究中國地理學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3)最為重要的是其悠久傳統與巨大成績,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中國當代歷史地理學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如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以及《中國自然地理·歷史地理》,都是與以往的沿革地理研究分不開的。

但是,沿革地理有著明顯的侷限性。

(1)它長於考證,注重事實,但缺乏進一步的因果關係與變遷規律的探討,缺乏科學的理論概括與體系建設,因此一直停留在描述階段。

(2)研究範圍過於狹窄,長期侷限於政治地理中的疆域、政區、都市及自然地理中的水道等方面,對其他豐富的地理內容較少問津。

(3)囿於文獻記載,缺乏對地理環境的實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