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境

[拼音]:Lacai,er

[英文]:Friedrich Ratzel (1844~1904)

德國人文地理學家。曾譯F.拉策爾。1844年8月30日生於卡爾斯魯厄,1904年8月9日卒於阿默蘭。1868年畢業於海德爾堡大學。1871年任《科隆日報》記者,曾旅行東歐、南歐和北美、中美的一些地方。1875年任慕尼黑技術專科學校地理講師,1880年任該學校地理教授。1886年接替F.von李希霍芬,任萊比錫大學地理學教授。

他致力於研究人類遷移、文化借鑑和人地關係,是人文地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人類地理學》(2卷,1882、1891),第1卷主要探討各種自然特徵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第2卷主要論述了人類的分佈和遷移。該書全面敘述了人文地理學,因受C.R.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認為人是地理環境的產物,但同時認為由於有人類因素,環境控制是有限的,並把位置、空間和界限作為支配人類分佈和遷移的三組地理因素。1897年著《政治地理學》,把國家比作有機體,認為國家是地球表面上具有確定的組織和生命分佈的人類集團。作為空間有機物的國家總想要達到它的自然界限,如果沒有強大的鄰國給以有效的反對,它就要越過這些界限。他探討了土地和國家的相互依存、國家的遷移和成長、國家的空間增大、國家分類上的地理位置概念、區域(空間)概念、界限、國家空間發展中的海陸間的過渡、水在國家空間發展中的作用、山地和平原在國家空間發展中的作用。認為位置包括自然位置和政治-地理位置。研究了作為創造政治區域的動力的城市和作為國家動脈與內聚力的商業與道路的作用。發展了港口腹地的概念,認為港口腹地是五種不同區域(自然腹地、政治腹地、市場腹地、產品腹地和運輸腹地)的結合。第一個系統說明了文化景觀概念,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時期的歷史面貌的寫本,主張對田地、農莊、村落、市鎮及道路進行分類,以便了解其分佈、現有的相互聯絡和歷史起源。認為文化地理區域是能反映一個獨特集團道、各種文化特徵的複合體。1901年發表《生存空間:生物地理學研究》一文,創用“生存空間”一詞,意為“活的有機物在其範圍內發展的地理區域”。

主要著作還有《民族學》(3卷,1885、1886、1888),《德國:鄉土地理導論》(1898)和《地球與生命:比較地理學》(2卷,1901、190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