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學

[拼音]:Keshimi’er

[英文]:Kashmir

全稱查謨和克什米爾,是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部的一個地區。西北接阿富汗,北部和東部與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接壤,南鄰印度的喜馬偕爾邦和旁遮普邦,西為巴基斯坦的西北邊境省和旁遮普省。面積約19萬平方公里,人口800多萬(1981)。77%信奉伊斯蘭教,20%信奉印度教,還有少數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大多數人操克什米爾語,屬印歐語系。

境內多山地,大部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從西南到東北,地形可分為查謨平原、山麓丘陵、皮爾本賈爾嶺、克什米爾谷地、喜馬拉雅山西段、印度河上游谷地和喀喇崑崙山。狹窄的查謨平原平均海拔僅 300米左右。山麓丘陵600~2100米,其邊緣地帶由砂岩、粘土、粉沙和礫岩等組成,嶺谷相間排列。皮爾本賈爾嶺有一條平均海拔為3900米的山脊線,形成克什米爾谷地的南部邊界,個別山峰可達4500米。克什米爾谷地,平均海拔為1500~1800米,谷地長155公里、寬56公里,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有印度河支流傑赫勒姆河流過,是克什米爾人口最多、農業最發達的地區。喜馬拉雅山西段斜貫於本區中部,高峻挺拔,有13座山峰超過6000米,南伽峰高達8126米,有現代冰川。印度河上游谷地兩側分佈有礫石階地,由各支流造成的沖積扇外緣伸入主谷,列城即位於沖積扇上,海拔約3800米。東北邊境的喀喇崑崙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有4座山峰超過8000米,其中位於中國和克什米爾邊境的喬戈裡峰高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氣候南北差異很大,氣溫和降水隨各地高度不同而變化。降水自西南向東北遞減,氣溫自北而南增加。如西南部的查謨平原1月氣溫14℃,年降水量1150毫米。克什米爾谷地區1月平均氣溫-11.7℃,7月達37.2℃,年降水量僅752毫米。冬季由於西風帶來一定降水,積雪覆蓋了谷地及周圍丘陵,春季融化,為農業提供了水源。北部和東北部山區海拔高,日照強,寒風凜烈,氣溫極低,如列城年平均氣溫4.4℃左右,1月或2月平均氣溫-7.7℃,7月17.2℃,年降水量僅92.6毫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克什米爾為英屬“印度帝國”的一個土邦。1947年印、巴分治時,其歸屬未明確規定,成為印、巴兩國長期的爭端。1947年10月印、巴雙方發生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 1948年1月聯合國安理會設立了印、巴問題委員會,建議停火,然後舉行公民投票。1949年1月1日起停火開始生效。同年7月,兩國代表在卡拉奇達成協議,確定了停火線,由聯合國駐印、巴軍事觀察小組監督停火,但公民投票未能進行。根據停火線,印度佔3/5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佔其餘部分。印度在其控制區內成立了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區內成立了自由克什米爾政府。 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又兩次發生敵對行動。印度佔領了停火線以西的一些地方。

經濟以農業為主。80%以上居民從事耕作業。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粟、油菜、豆類及棉花、菸草等,多為夏季作物。農事活動主要集中於平原或谷地地區,廣大山區多為森林和牧場。森林佔總面積1/8左右。主要樹種有印度雪杉、蘭杉、冷杉、鬆、雲杉、核桃、榆木、白楊等。畜牧業以養羊、犛牛為主,所產羊毛細軟聞名世界,犛牛也是重要的運輸工具。礦物資源僅有些小煤田和鋁土礦儲藏,至今尚未很好開採,此外還有一些礦泉(包括硫磺泉)。水力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不多。手工業以當地所產羊毛為原料織成地毯、坎肩、圍巾,還有木雕、皮革製品等。近年來還發展了旅遊業。位於傑盧姆河肥沃谷地的斯利那加,是克什米爾的最大城市,人口60.6萬(1981),有毛氈、絲織、造紙等工業,也是避暑遊覽勝地;1948年建立了斯利那加大學。西南部的查謨位於達維河畔,人口22.3萬(1981),商業較盛。列城為東部主要城鎮,有公路通斯利那加。由列城越喀喇崑崙山可北入新疆的莎車、和田,經班公湖可東通西藏的日土。

克什米爾自古為印度、中國、中亞和歐洲的交通紐帶。中國古代到印度的陸上交通,多由新疆繞帕米爾之西越興都庫什山脈南下,經克什米爾抵達。法顯、玄奘都經此道(克什米爾在《大唐西域記》中稱為迦溼彌羅國)。

參考文章

什麼是克什米爾問題世界史印巴獨立與克什米爾問題世界史克什米爾鳾的簡介、地理分佈、保護現狀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