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浩特鎮
[拼音]:Huang Hai
全部為大陸架所佔的淺海。因古黃河曾自江蘇北部沿岸匯入黃海,海水含沙量高,水色呈黃褐色,因而得名。它位於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之間,西面和北面與中國大陸相接,西北面經渤海海峽與渤海相通,東鄰朝鮮半島,南以長江口北岸的啟東嘴與濟州島西南角連線同東海相連,東南至濟州海峽西側並經朝鮮海峽、對馬海峽與日本海相通。山東半島深入黃海之中,其頂端成山角與朝鮮半島長山串之間的連線,將黃海分為南、北兩部分。黃海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4米,最大深度位於濟州島北側,為140米。
黃海東部和西部岸線曲折、 島嶼眾多。 山東半島為港灣式沙質海岸,江蘇北部沿岸則為粉砂淤泥質海岸。主要海灣西有膠州灣、海州灣,東有朝鮮灣、江華灣等。主要島嶼有長山列島以及朝鮮半島西岸的一些島。注入黃海的主要河流有淮河水系諸河、鴨綠江和大同江等。
地質地形
黃海海底地勢比較平緩(圖1),但地貌呈現出多種形態(見渤海中圖1)。
北部(指海州灣以北)中央略偏東處,有一狹長的水下窪地(亦稱黃海槽),自濟州島伸向渤海海峽,深度自南向北逐漸變淺。窪地東面地勢較陡,西面較平緩。北部從鴨綠江口到大同江口之間的海底,分佈著大片呈東北走向的潮流脊,構成黃海北部海底地貌的一個重要特色。這是由於此處潮差大、潮流急,致使海底沙灘在潮流沖刷下形成與潮流平行的“潮流脊”。在北緯 38°以南的黃海兩側,還分佈有寬廣的水下階地。西側比較完整,東側受到切割,分佈的深度不一致。黃海南部的海底發育著大型潮流脊群。它們是在古黃河 -古長江複合三角洲的基礎上,經潮流的長期沖刷塑造而成的。蘇北沿岸潮流脊群南北長約 200公里,東西寬約90公里,由70多個大小沙體組成,並以弶港為頂端向外呈輻射狀分佈(圖2)。南部有一系列小岩礁,如蘇岩礁、鴨礁、虎皮礁等,它們與濟州島聯成的一條島礁線,是黃海與東海的天然分界線。
表層沉積物為陸源碎屑物,區域性地區有殘留沉積。自岸向海沉積物由粗到細呈帶狀分佈。沿岸區以細砂為主,間有礫石等粗碎屑物質。東部海底沉積物主要來自朝鮮半島,西部系黃河和長江的早期輸入物。中部深水區是泥質為主的細粒沉積物,主要是黃河輸入的物質。粗、細沉積物之間有寬窄不等的粉砂質沉積(見渤海中圖3)。
黃海基底由前寒武系變質岩系組成。北部屬於中朝準地臺的膠遼隆起帶,在第三紀時基本上處於隆起背景。南黃海在新生代時經受了大規模的斷陷,接受了巨厚的沉積。海域內的主體構造走向為北北東,由大致平行相間排列的隆起帶與拗陷帶(盆地)組成。膠遼隆起帶和南黃海-蘇北拗陷帶構成了黃海的海底構造骨架,其東南緣經浙閩隆起帶延伸入東海。這些隆起和拗陷帶成為黃海陸架發育的基礎和邊界條件。晚近地質時期以來,黃河、長江帶來豐富的泥砂填沒了構造拗陷、水下谷地、構造隆起和水下丘嶺,從而形成了現在寬廣、平坦的大陸架。第四紀以來冰期、間冰期更迭交替、海面頻繁升降,使大陸架多次成陸,又多次受到海侵。最後一次海侵是在距今2~1.5萬年間開始的。距今6000年左右,海面才上升到接近現在的位置。
氣候
受季風影響,黃海冬季寒冷而乾燥,夏季溫暖潮溼。10月至翌年3月,盛行偏北風,北部多為西北風,平均風速為 6~7米/秒;南部多北風,平均風速為8~9米/秒。 常有冷空氣或寒潮入侵、強冷空氣能使黃海沿岸氣溫下降 10~15°C。4月為季風交替季節,風向不穩定。5月,偏南季風開始出現。6~8月,盛行南到東南風,平均風速 5~6米/秒。常受來自東海北上的颱風侵襲,大風主要隨颱風而產生。黃海海區 6級(10.8~13.8米/秒)以上的大風,四季都有出現,但以冬季強度大,春季次數多。大風區多位於渤海海峽至山東半島頂端成山角一帶、千里巖和濟州島等附近海域。
黃海平均氣溫1月最低,為-2~6°C,南北溫差達8°C;8 月最高,平均氣溫全海區25~27°C。年平均降水量南部約1000毫米,北部為 500毫米;6~8月為雨季,降水量可佔全年的一半。冬、春季和夏初,沿岸多海霧,尤以 7月最多。黃海西部成山角至小麥島,北部大鹿島到大連,東部從鴨綠江口、江華灣到濟州島附近沿岸海域為多霧區。其中成山角年均霧日為83天,最多一年達96天。最長連續霧日有長達27天的記錄,有“霧窟”之稱。
水文
本海區具有以下水文特徵。
環流
從整體來看,黃海海流微弱,流速通常只有最大潮流速度的十分之一左右。表層流受風力制約,具有風海流性質。在盛行偏北風季節,多偏南流;在盛行偏南風季節,多偏北流。黃海環流主要由黃海暖流(及其餘脈)和黃海沿岸流所組成(見東海中圖3)。黃海暖流是對馬暖流在濟州島西南方伸入黃海的一個分支(有人稱為“對馬暖流西分支”),它大致沿黃海槽向北流動,平均流速約10釐米/秒(在源地也不超過25釐米/秒)。它是黃海外海水的主要來源,具有高鹽(冬季兼有高溫)特徵,但在北上途中逐漸變性。當它進入黃海北部時已成為餘脈,再向西轉折,經老鐵山水道進入渤海時,勢力已相當微弱。
黃海沿岸流是黃海沿岸流系(包括西朝鮮沿岸流、遼南沿岸流、蘇北近岸區域性性沿岸流等)中的一支,是低鹽(冬季兼低溫)水流,水色混濁,流速小於25釐米/秒。它上接渤海沿岸流,沿山東半島北岸東流,在成山角附近轉向南或西南流,繞過成山角後大致沿40~50米等深線的走向南下,在長江口北(約北緯32°~33°附近)轉向東南,越過長江淺灘侵入東海,其前鋒有時可達北緯30°附近。這支沿岸流在山東半島北岸一帶流幅較寬,夏季最寬時可達50餘公里。在成山角一帶,流幅變窄,流速增大,越過成山角後流速劇減,而自海州灣往南,流速又漸增,至北緯34°附近,增至25釐米/秒左右。黃海沿岸流流速最大區在山東半島北岸、成山角外和大沙漁場附近。
黃海暖流和黃海沿岸流的基本流向終年比較穩定,流速皆有夏弱冬強的變化。黃海暖流及其餘脈北上,而黃海沿岸流南下,形成氣旋式的流動。夏季,特別是在北黃海,此氣旋式的流動因黃海冷水團密度環流的出現而趨於封閉。與此同時,黃海環流的流速也得到加強。
水團
沿岸水團、黃海中央水團和南黃海高鹽水團是黃海最基本的 3類水團。黃海沿岸水系指黃海沿岸約20~30米等深線以內的海域,入海江河淡水與海水混合,形成的遼南沿岸水、魯北沿岸水、蘇北沿岸水和西朝鮮沿岸水。這些沿岸水的共同特徵是:鹽度終年較低(大多數低於32.0)、海水混濁,透明度小,溫、鹽度的季節變化大,水團的水平範圍夏大而冬小,但厚度是夏淺而冬深。
黃海中央水團分佈在黃海中央水下窪地區域,其南端可進入東海。它是由進入大陸架淺海的外海水與沿岸水混合後,在當地水文氣象條件的影響下形成的混合水團。冬半年(11月至翌年3月),水團呈垂直均勻狀態,溫度約為3~10°C,鹽度約為32.0~34.0。夏半年(4~10月),由於增溫降鹽作用,黃海中央水團明顯地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高溫(25~28°C),低鹽(31.0~32.0)水,厚度約為15~35米;下層為低溫 (6~12°C)、高鹽(31.6~33.0)水,稱為“黃海底層冷水”(習慣上稱為“黃海冷水團”)。兩者之間出現明顯的躍層。
黃海冷水團是一個溫差大、鹽差小,而以低溫為其主要特徵的水體(圖3、圖4)。這一冷水實際上是冬季時殘留在海底窪地中的黃海中央水團。它在增溫季節,相對於變性劇烈的上層水和周圍的沿岸水,才顯現為冷水。12月至翌年3月為冷水團溫鹽特性的更新形成期;4~6月為冷水團的成長期;7~8月為強盛期;9~11月為冷水團向冬季更新過渡的消衰期。黃海冷水團以成山角至長山串連線為界,被分成南、北兩個部分,南黃海冷水團與北黃海冷水團相比,溫鹽度均略高。相應地黃海冷水團有南、北兩個冷中心。北黃海冷水團中心位置較穩定,約位於北黃海中部偏西,水深大於50米範圍內,最低溫度值變化範圍為4.6~9.3°C。南黃海冷中心位置變化較大,大致位於北緯35°30′~36°45′、東經124°以西區域;最低溫度值變化範圍為6.0~9.0°C。黃海冷水團所盤踞的區域,特別是其邊緣部分,夏季形成氣旋式密度環流。環流速度自冷中心向外逐漸增大,最大值約為 20~30釐米/秒 ,出現在冷水團的外緣等溫線密集之處。
南黃海高鹽水,也稱黃海暖流水,位於黃海東南部,是伸入黃海的對馬暖流高鹽水與黃海中央水團混合形成的。冬季,呈現為高溫高鹽特徵。夏季,由於層化和上層中央水的擴充套件,上層消失,下層仍然位於黃海的東南部,保持著冬季的特徵。
溫度和鹽度
黃海的溫度和鹽度地區差異顯著,季節變化和日變化較大,具有明顯的陸緣海特性。由南向北,由海區中央向近岸,溫度和鹽度都幾乎均勻地降低。海區東南部,表層年平均溫度為17°C,鹽度通常大於32.0;北部鴨綠江口,表層年平均溫度小於12°C,鹽度一般小於28.0,為全海區鹽度最低的區域。冬季,隨著黃海暖流勢力加強,高溫高鹽水舌一直伸入黃海北部,溫度和鹽度水平梯度較大,近岸區域溫度和鹽度較低(溫度 0~5°C,鹽度31.0~33.0),中部較高(溫度4~10°C,鹽度32.0~34.0),濟州島附近最高(溫度10~15°C,鹽度>34.0)。溫度和鹽度的垂直分佈從上到下均勻一致。夏季,上層水的溫度升至最高,全區鹽度普遍降低。表層水溫南部略高於北部;近岸區域,如濟州島 -木浦、仁川、成山角和江蘇北部沿岸多出現孤立的弱低溫區(23~26°C)。表層鹽度,中部約為31.0,鴨綠江口和長江口外形成低鹽(鹽度值分別為<23.0,<5.0)水舌,後者可影響到南黃海西南部。
黃海是中國近海溫躍層最強而鹽躍層最弱的區域。溫躍層主要是由於海面增溫和風混合造成的季節性躍層(也稱“第一類躍層”),有時也出現“雙躍層”現象。而鹽躍層主要是由兩種溫鹽性質不同的水團疊置形成的,即“第二類躍層”。黃海的溫躍層,4~5月開始普遍出現,躍層深度多在 5~15米之間,厚度大部分小於15米;6 月以後,它的強度和範圍逐步增大,至7~8月,達到最強,系統明顯,深度最淺(一般小於10米),厚度最小;9月以後開始衰退,到11月則基本上消失。躍層持續時間達8個月。強溫躍層區位於北黃海中部和青島外海,最強盛時中心區域最大強度每米分別為1.28°C和1.80°C。強鹽躍層區出現在長江沖淡水區和鴨綠江口外,中心值鹽度每米為0.5左右。
潮汐和潮流
自南部進入黃海的半日潮波與山東半島南岸和黃海北部大陸反射回來的潮波互相干涉,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形成了兩個逆時針向旋轉的潮波系統。無潮點分別位於成山角以東和海州灣外。黃海大部分割槽域為規則半日潮,只有成山角以東至朝鮮大青島一一帶和海州灣以東一片海區,為不規則半日潮。潮差東部大於西部。東部(朝鮮半島西岸)潮差一般為4~8米,仁川港附近最大可能潮差達10米,是世界聞名的大潮差區之一。西部(中國大陸沿岸)潮差一般為2~4米,成山角附近,潮差尚不到2米,為黃海潮差最小的區域。但江蘇沿海,弶港至小洋口一帶海域,潮差較大,平均潮差可達3.9米以上;最大可能潮差,在小洋口近海達6.7米,長沙港北為8.4米。
潮流,除煙臺近海和渤海海峽等處為不規則半日潮流外,其他區域為規則半日潮流。流速東部大於西部。強潮流區位於朝鮮半島西端的一些水道,曾觀測到最大流速為4.8米/秒;其次為西北部的老鐵山水道,最大流速達2.5米/秒以上。呂泗、小洋口及鬥龍港以南水域,潮流亦較強,最大可能潮流流速可達2.6米/秒以上。
海浪
北部一般以風浪為主,南部則多見湧浪。從9月至翌年4月,北部多西北浪或北浪,南部以北浪為主。6~8月,北部多東南浪或南浪,南部以南浪為主。風浪秋冬兩季最大,浪高常有2.0~6.0米;當強大寒潮過境時、浪高有時達3.5~8.5米。春、夏季風浪稍小,一般為0.4~1.2米。如有颱風過境,浪高則可達6.1~8.5米。夏季颱風來臨時在南黃海西部沿岸曾觀測到 8.5米的波高。大浪區出現在成山角和濟州島附近海區。黃海的湧浪,夏、秋季大於冬季,浪高一般多為0.1~1.2米,受颱風侵襲時,可出現2.0~6.0米的湧浪。
生物區系及資源
黃海的生物區系屬於北太平洋區東亞亞區,為暖溫帶性,其中以溫帶種佔優勢,但也有一定數量的暖水種成分。海洋游泳動物中魚類佔主要地位,共約 300種。主要經濟魚類有小黃魚、帶魚、鮐魚、鮁魚、黃姑魚、鰳魚、太平洋鯡魚、鯧魚、鱈魚等。此外,還有金烏賊、日本槍烏賊等頭足類和鯨類中的小鰮鯨、長鬚鯨和虎鯨。浮游生物,以溫帶種佔優勢。其數量一年內出現春、秋兩次高峰。海區東南部,夏、秋兩季有熱帶種滲入,帶有北太平洋暖溫帶區系和印度-西太平洋熱帶區系的雙重性質。熱帶種是外來的,並具有顯著的季節變化,基本上仍以暖溫帶浮游生物為主,多為廣溫性低鹽種,種數由北向南逐漸增多。最主要的浮游生物資源是中國毛蝦、太平洋磷蝦和海蜇等。在黃海沿岸淺水區,底棲動物在數量上佔優勢的主要是廣溫性低鹽種,基本上屬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系的暖水性成分。但在黃海冷水團所處的深水區域,則為以北方真蛇尾為代表的北溫帶冷水種群落所盤踞。因此,從整個海區來看,底棲動物區系具有較明顯的暖溫帶特點。底棲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可供食用的種類,最重要的是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經濟貝類資源主要有牡蠣、貽貝、蚶、蛤、扇貝和鮑等。經濟蝦、蟹資源有對蝦(中國對蝦)、鷹爪蝦、新對蝦、褐蝦和三疣梭子蟹。棘皮動物刺蔘的產量也較大。黃海的底棲植物可劃分為東、西兩部分,也以暖溫帶種為主。西部冬、春季出現個別亞寒帶優勢種;夏、秋季還出現一些熱帶性優勢種。底棲植物資源主要是海帶、紫菜和石花菜等。
黃海生物種類多,數量也大。形成煙威、石島、海州灣、連青石、呂泗和大沙等良好的漁場。
南黃海盆地有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積,具有很好的油氣資源遠景。其他礦產資源主要有濱海砂礦,現已進行開採。山東半島近岸區還發現有豐富的金剛石礦床。
參考書目
孫湘平等編著:《中國沿岸海洋水文氣象概況》,科學出版社,北京,1981。
國家海洋局一所三室:黃海晚更新世末期以來古地理環境的演變,《科學通報》,第24卷,第12期,557~561頁,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