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iran yiyuandi

[英文]:natural epidemic focus

在自然界某些野生動物中長期儲存某種傳染性病原體的地區。在自然疫源地內,某種疾病的病原體可以通過特殊媒介感染宿主動物,長期在自然界迴圈,不用依賴於人延續其後代,並在一定條件下傳染給人造成人間流行。自然疫源地學說是蘇聯學者Е.Н.巴甫洛夫斯基在調查了遠東森林腦炎流行病學特徵後創立的。此學說最初只限於以節肢動物為媒介的野生動物病,以後擴充套件到非蟲媒性傳染病,如狂犬病和鉤端螺旋體病。

疫源地型別

一般可分為自然疫源地帶、獨立自然疫源地和基礎疫源地等型別。自然疫源地帶指某自然疫源性疾病呈不連續的鏈狀分佈,如流行性乙型腦炎自然疫源地帶,大致分佈在南緯8°至北緯46°和東經87°~145°之間,包括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獨立自然疫源地是指由於地理的或生態系的天然屏障而隔開的自然疫源地,如蘇聯裡海西北部鼠疫區被烏拉爾河、伏爾加河和裡海隔開成為若干個獨立的自然疫源地;基礎疫源地是一小塊常是宿主最喜歡棲息、病原體被固定而長期儲存下來的地區,有時把鼠洞也歸屬於基礎疫源地,或把前者稱中疫源地,後者稱小疫源地。

疫源性疾病特點

具有地區性、季節性,並受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

(1)地區性。不同的生態景觀有不同的生物群落,流行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就不同。如蜱傳回歸熱只在荒漠中出現;鼠疫的典型自然疫源地多存在於草原、半荒漠、荒漠地區。同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流行規律也因地區而有所不同,如荒漠中的鼠疫和高山草原的鼠疫,無論病原體的特點或流行季節都不同。

(2)季節性。傳染源的動物種類不同其發病季節不同。如森林腦炎是由森林腦炎病毒引起的,蜱是傳播媒介,蜱最活躍的時期出現在5~8月(北半球),因此這個時期是蜱媒腦炎發病率最高的季節;乙型腦炎在低緯度地區季節高峰的出現時間比高緯度地區早,流行時間也長,中國廣東省乙型腦炎於6~7月開始流行,高峰多在7月,而遼寧省於9~10月流行,高峰在9月。

(3)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疫源性疾病有明顯的影響。如墾荒、水利建設等改變了原來的生物群落,使病原體賴以生存、迴圈的宿主、媒介發生改變,因而導致自然疫源地的消滅或產生新的疫源地。掌握自然疫源地的分佈規律,可以對這些疾病的發生進行預測預報,以便預防疾病的傳播和消滅某些疾病的原始疫源地。

參考書目

耿貫一主編:《流行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