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克
[拼音]:Luwangda
[英文]:Rwanda
非洲東部內陸國。鄰蒲隆地、坦桑尼來、烏干達、扎伊爾。面積26338平方公里。人口590.3萬(1984)。全國分為10個省。首都基加利。
自然條件
地處東非高原西北緣。全境大部屬強烈切割的高原和山地。地勢西高東低。西部是由太古代花崗岩、片麻岩、結晶片岩組成的斷塊上升山地,海拔2500~3000米,西坡陡峻,懸崖壁立;東坡緩傾。中部高原由元古代片岩和石英岩組成,海拔1400~1800米,經長期侵蝕,形成無數的渾圓低丘。東、南部最低,海拔1000米以下,多湖泊、沼澤。東非大裂谷西支縱貫國境西緣,谷底有斷層湖基伍湖。岩漿噴出形成盧安達、扎伊爾和烏干達邊境的維龍加火山群,平均海拔2500米,最高峰卡里辛比火山,海拔4507米。位於同扎伊爾的邊境上。地近赤道,氣溫年較差小。最熱月和最涼月平均氣溫分別為20~21℃和17~18℃。年降水量自東向西遞增,東部900~1000毫米,西部1300~1500毫米,維龍加火山區超過2000毫米。5~6月、9~10月為兩個多雨期,1~2月雨量偏少,7~9月為旱季。熱帶森林多遭砍伐,替代為農田和熱帶草原。西部山地保留約3000平方公里的森林,以常綠、落葉混交林為主。在維龍加山區植被呈垂直分佈,迎風坡熱帶森林分佈到海拔2500米處,向上是灌叢草地。位處尼羅河、剛果河(扎伊爾河)分水地區。河網密佈。尼羅河上源卡蓋拉河流經東部邊境。西部諸河溪匯入基伍湖,屬剛果河水系。各河流勢湍急,富水力資源,乏航運價值。
居民和發展簡史
非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達222人,總人口中,班圖語系的胡圖人佔90%,尼洛特語系的圖西人佔9%,另有少數特瓦人、歐洲人等。居民多信奉原始宗都和天主教。官方語言為盧安達語和法語。
公元16世紀圖西人建立國家(部落聯盟),發展農業。19世紀末,英、德、比殖民者相繼入侵。1890年淪為“德屬東非保護地”。後與烏隆迪合併為盧安達-烏隆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歸比屬剛果管轄,1946年改為比利時“託管”。1962年7月1日獨立,成立盧安達共和國。
經濟地理
經濟發展水平較低。1981年國民生產總值13.4億美元,人均230美元。農業是主導經濟部門,1981年農業人口占總人口88.6%,農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46%,農產品出口值佔出口總值3/4左右。耕地面積98.1萬公頃,佔全國陸地面積37.2%(1981),是非洲墾殖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小農經濟佔絕對優勢,每戶耕地1.1~2公頃,大部用於種植高梁、玉米、稻穀、木薯、甘薯、大蕉等自給性糧食作物。迄今沿用傳統的鋤耕農業,生產水平不高。穀物年產28萬噸(1982),城市用糧需進口。經濟作物以咖啡最為重要,廣佈於中部高原西部山地。以阿拉伯種咖啡為主,年產2~2.8萬噸(1978~1982),絕大部分供出口,獨佔出口總值一半以上,是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茶葉是第二位出口作物,獨立以來發展迅速,西南部尚古古一帶是主要產區,1982年產0.7萬噸。其他經濟作物有棉花、菸草、除蟲菊、金雞納等。棉花產於中部的阿卡尼亞魯河和西南部的魯濟濟河谷地,產量年際波動大。除蟲菊是重點發展的作物之一,種植於西北部氣候涼爽的維龍加山區。天然牧場佔全國陸地面積18.4%,無萃萃蠅為害,畜牧業發展潛力大。牲畜以牛和綿羊為主,多采定牧方式,管理粗放,產品率和商品率不高。基伍湖沿岸有少量淡水魚產。
礦產資源有錫、鎢、鈮、鉭、天然氣等。採礦業與外資合營,以錫、鎢較重要,出口值僅次於咖啡,1981年產錫礦砂1869噸,鎢礦砂535噸。基伍湖底有大量沼氣儲藏,估計儲量57億立方米,目前尚處於試驗開採階段。水力發電提供主要能源,在基賽尼等地建有水電站,連同幾座火電站年發電量1.6億度以上(1979~1981),能滿足國內大部需要,不足部分從扎伊爾輸入。加工工業主要有為出口服務的咖啡、茶葉加工和供國內消費的紡織、麵粉、製糖、榨油、肥皂等小廠。基伍湖畔、維龍加山區、基賽尼景色優美,旅遊業有發展潛力。
深處內陸,境內尚無鐵路,對外聯絡幾乎全靠公路並需假道鄰國。由公路去烏干達,轉鐵路經肯亞的蒙巴薩港,歷來是進出口貿易的主要通道;其次是由公路過蒲隆地,經坦噶尼喀湖接鐵路至坦尚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或扎伊爾的馬塔迪港。國內公路網相當稠密,幹線和次級公路長8000餘公里,平均每3.3平方公里國土就有公路線1公里。惟線路質量差,大多未鋪瀝青路面。基伍湖從基賽尼和尚古古可通航至扎伊爾的布卡武。
首都基加利在中部高原上,是全國經濟、交通中心,人口15.7萬(1981)。咖啡、牲畜、皮革、糧食重要集散地;有製革、製鞋、金屬加工、食品、收音機裝配等工業。公路通國內主要城鎮和烏干達、蒲隆地等國。有國際航空港。(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