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良輔(1894~1949)
[拼音]:Saineijia’er
[外文]:Senegal/Sénégal
非洲大陸最西部國家。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500公里;陸鄰茅利塔尼亞、馬裡、幾內亞和幾內亞比索,甘比亞國土呈長條形嵌入其南半部。面積196192平方公里。人口635.2萬(1984)。全國分為8個一級行政區。首都達喀爾。
自然條件
地處非洲地臺西部邊緣。除東南部和最西部為低山丘陵外,大體是一片向西微緩傾斜的波狀平原,海拔多在 100米以下。按地表形態和組成物質不同,可分 5個部分:
(1)塞內加爾河谷平原。包括北部狹長地帶,寬度由東部的16~30公里增至西部100多公里,海拔從70米漸降到45米。河流定期氾濫形成深厚的現代沉積層。中游平原是重要的灌溉農業區。河口三角洲地區,洪水期沼澤連片,富漁業之利;洪水退後可進行農作。
(2)沿海地帶。長約 480公里。從塞內加爾河河口至維德角是平直沙質海岸,分佈著西南—東北向、高30米的沙丘帶,上覆稀疏灌叢;維德角以南是河流眾多的三角洲地帶,多紅樹林沼澤和淺灘。
(3)西部平原。約佔國土面積35%。甘比亞以北平原海拔一般不足45米,分佈有一系列東北—西南向沙丘,地表多紅色沙粘土;以南是卡薩芒斯河谷地,海拔由東部的35~40米降到西部的6米,下游地勢低平,中、上游為桌狀臺地,分佈有殘丘和蝕餘山。
(4)中部費爾洛高平原。比西部平原約高30多米,有大面積宜耕地,惟乾旱缺水,僅在古河道較低部位可取用地下水處,才有居民點。不少地區沙丘廣佈,為季節性遊牧區。
(5)東南隅。地處福塔賈隆高原北麓,是海拔90米以上的丘陵低山,大部為人口稀少的草原。
全境介於北緯13°~17°之間,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雨旱季分明。因受西南季風和加那利寒流影響,氣溫地區差異明顯,年平均氣溫自西北部沿海至南部內陸變化於24.5~27.5℃之間。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遞減,南部1000毫米以上,卡薩芒斯河口可達1500毫米,中部600~800毫米,北部600毫米以下。6~11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12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乾熱的哈馬丹風控制境內大部。雨季的推遲和旱季的延長,常造成旱災,嚴重影響農業生產。隨降水量的變化,植被自北向南依次為熱帶半荒漠、乾草原和稀樹草原,西南隅沿海分佈熱帶森林。
居民和發展簡史
西非人口較稠密的國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2人。人口分佈以維德角半島密度最高,平均每平方公里達1790人。廣大東部、東南部每平方公里僅 5人左右。城市人口占總人口25%。全國有20多個部族,其中沃洛夫(221萬)、塞雷爾(110萬)、富爾貝(70萬)、相簿洛爾(64萬)族人數較多,迪奧拉、曼丁戈、班巴拉和萊布等族次之。沃洛夫族遍佈全國各地,以西北和中部較集中;塞雷爾族主要居住在中西部。以上兩族大部分從事農業,尤擅長種植花生。富爾貝族分佈在中部和東部,主要從事畜牧業。迪奧拉族集中居住於卡薩芒斯河下游地區,善種稻。居民86%信奉伊斯蘭教。主要語言有沃洛夫、塞雷爾、富爾貝和曼丁戈語等,官方語言為法語。公元初相簿洛爾族、富爾貝族即居住境內。10世紀時曾建立相簿洛爾王國。13~14世紀時為馬裡帝國的一部分。15世紀中葉起葡萄牙人侵入進行掠奪性貿易。1659年法國在聖路易建立殖民據點。1864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09年併入“法屬西非洲”。1958年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 1960年8月20日獨立,成立塞內加爾共和國。
經濟地理
獨立後,經濟有所發展。198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60年增長近 3倍。農業是主導經濟部門。可耕地 520多萬公頃,約佔國土面積27%;農業人口占總人口3/4左右,農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 27.5%(1980)。向以生產花生聞名,有“花生之國”之稱,正常年景產量居非洲首位。花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國家財政收入一半來自花生,花生及其加工產品約佔出口總值75%、公路貨運量80%。種植面積約90~130萬公頃,產量極不穩定,1975—1976年度為147.6萬噸,創歷史最高紀錄;近年受旱減產,1980—1981年度僅50萬噸。花生產區過去在北部和沿海地區,現已遍及國境西半部廣大地區。其他經濟作物有棉花、甘蔗和油棕等。棉花和甘蔗是近年調整種植結構而發展起來的,種植面積分別為3.3萬及0.6萬公頃(1981)。棉花主要分佈於塞內加爾河谷平原及中南部的桑杜古河流域,現已自給有餘;甘蔗集中於北部夏爾托勒灌區,東南部地區亦有少量種植。
糧食作物有粟、稻穀、薯類、玉米等。其中粟約佔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90%,主要分佈於中西部盆地和塞內加爾河流域等花生產區,多與花生輪作,是北部農民的主糧。薯類和玉米種植比較普遍,南部地區較多。糧食不足自給。稻穀近年來發展較快,稻田面積已達8~9萬公頃,80%集中於卡薩芒斯河流域中、下游地區。
草場佔國土面積29%,牛、羊等牲畜和畜產品主要供國內消費,乳製品還需部分進口,僅皮革產品約1/3供出口。河、海漁業資源豐富,發展較快,漁獲量由1959年的 7.3萬噸增至1980年的35.9萬噸,其中海洋捕撈佔98%。1980年出口漁產品 8.4萬噸。捕魚仍以手工操作為主,發展潛力尚大。達喀爾是重要漁業基地和漁港,其次是聖路易。全國林地面積532萬公頃,年產原木270萬立方米,木材不能自給。
製造業基礎薄弱,以食品、紡織為主;其次有化工、金屬加工、建材、製革和造紙等部門。食品工業佔製造業總產值50%,其中花生榨油又獨佔食品工業產值50%以上。紡織業佔製造業產值12%左右。工業分佈極不平衡,80%集中於達喀爾等少數城市。採礦業以磷酸鹽開採為主,佔礦業產值70%左右;產量118萬噸(1982),居非洲前列,絕大部分供出口,出口值僅次於花生。此外,還開採食鹽以及大理石等建築材料。交通較發達。國內運輸以公路為主,約佔貨運量62%,鐵路佔33%,河運佔5%。公路總長13850公里,其中約1/4為鋪面公路。公路網以維德角區和花生產區密度最大;公路運輸與花生生產密切相關,80%的運輸量集中在12月至翌年4月花生收購期。鐵路長1200公里。鐵路幹線(達喀爾—基迪拉)橫貫國境,並通聯西非內陸,為馬裡進出口貨物重要通道之一。內河通航里程約1300公里,其中500多公里常年通航。對外聯絡主要靠海運,達喀爾為西非第二大海港,聖路易為輔助港。主要進口大米、小麥、食品、工業機械、電機和日用百貨;出口花生產品、磷灰石、魚產品和布匹等。法國是最大貿易物件。有16個航空港,承擔國內及國際空運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