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內亞

[拼音]:jiti mu

[外文]:Perissodactyla

哺乳綱的1目,因趾數多為單數而得名。無鎖骨,股骨具第3轉子;前後肢軸均通過第3趾支援體重。現生種懸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321261.html' target='_blank' >萊菔?6~44枚;具散漫狀蛻膜胎盤和雙角子宮;乳頭鼠鼷位;睪丸降於陰囊或無陰囊;胃簡單;盲腸大並呈囊狀;體長200~400釐米,體重 200~3000千克。奇蹄目下分馬形亞目和貘形亞目,包括滅絕的型別在內,共有10多個科。現在只有馬科、貘科和犀牛科3科7屬17種。

在第三紀初期,多數奇蹄類是小型動物,最古型別的前肢各有4趾,後肢均為3趾。在各地發現的中、上新統的三趾馬化石,四肢兩旁的側趾逐漸縮小,而現存馬科動物的四肢側趾甚至消失,第 3趾高度發達,同時四肢也高度特化,肱骨和股骨很短,橈骨和脛骨特別延長,這反映出馬科動物的遠祖從適應森林泥土躍行到逐漸適應草原賓士的過程。

貘形類是最古老的奇蹄類,在系統上和犀類比較近。現生貘在骨骼和牙齒的基本構造上還保留著第三紀初期的許多原始性質,如前足4趾,後足3趾,四肢粗短等。

犀類化石在奇蹄目中種類最多,分支最複雜,分佈亦廣。原始型別前肢4趾,後肢5趾;後期犀類前肢4~3趾;頭骨延長並增大;前臼齒臼齒化,高冠;門齒從有到無。現存犀類種類已很少,仍保留著一些原始特徵,如有的尚存上、下門齒,頭骨細長,臼齒次高冠或次低冠;具獨角或雙角。

奇蹄目的現生馬類棲居草原和荒漠,活動於多山地帶或高原的開闊地區,有的耐乾熱,有的耐幹寒;貘類多棲息在熱帶叢林及水源充足的沼澤地區;現代犀類多棲息於悶熱而潮溼的森林、叢林或蘆葦叢中。

現存馬類主要分佈於亞洲和非洲,在亞洲可達北緯50多度,計有2屬8種。貘類見於亞洲南部和美洲,現生者僅1屬4種。犀類現在僅分佈在亞洲和非洲,計4屬5種。

奇蹄類除有科學研究的價值外,在動物園展出中亦佔重要地位,其中犀牛類又是珍貴的藥用資源動物。某些野生馬類還可與同類的家畜雜交,供改良育種的科學實驗用。各國已採取措施,積極保護這類珍稀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