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晶生長法

[拼音]:Zhongguo lishi shiqi shamo de bianqian

[外文]:changes of deserts in chinese history

中國的沙漠主要分佈在北緯 35°~50°,東經75°~125°(見中國的沙漠)。各沙區各具演變特點,大致可分為下述兩類情況。

中國東部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帶

歷史時期原非沙漠地區,由於人為因素,如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破壞,不合理的墾殖和過度的放牧及戰爭的破壞等等,造成植被覆蓋減少,在日照、風力強烈作用下,先由表層的風蝕,繼而引起下覆沙質沉積物的揚起和搬運,使地面出現連綿沙丘。

(1)稱爾沁沙地。公元10世紀前,長期是遊牧民族的活動場所,水草豐茂,牛羊遍野。 10世紀時契丹(遼)將在戰爭中俘掠來的漢人和迫遷來的渤海人約數十萬人,安置在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進行屯墾,開闢農田,使之初次成為農牧交錯地區。部分地區開始沙化。當時農作物都種在隴上,防止為“吹沙所壅”。以後在蒙古貴族統治期間,沒有更大規模的開墾。清代又在此廣設牧場,草原面積有所恢復。19世紀以後,清政府為了增加財源,將大片草原招民開墾。因土地貧瘠,經過兩三年即因沙害而放棄,繼而開墾新草地。在無植被覆蓋的撩荒地上,乾旱風季時沙層被吹揚而起,形成了流動沙丘。這些沙丘先以點狀出現。以後連成一片,使草原退化為沙漠化土地(見科爾沁草原)。

(2)烏蘭布和沙漠。自晚更新世以來,黃河河道一再東移。至今仍有三條古河道遺蹟。在廢棄的河道和低窪地,曾因河水漫溢而積聚成湖。《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就記載了這一地區有名為屠申澤的大湖。現今這一帶以亞砂土、亞粘土與中細沙互層為主的地層,正是代表黃河沖積相和沖積-湖積層的表層的沉積物。秦漢時代,為防禦匈奴,從內地遷來大量漢民,安置在河套一帶進行屯墾戍邊,並設定了郡縣。其中朔方郡最西的窳渾、臨戎、三封 3縣就分佈在今烏蘭布和沙漠北部地區。故城廢址已半被沙湮,周圍一片沙丘。但當年卻為新開發的農墾區。東漢以後,匈奴南進,邊民內遷,墾區廢棄,已被耕作過的表土受乾旱氣候和強烈風蝕,遂成流沙。10世紀末,宋使王延德出使高昌(今吐魯番),途經烏蘭布和沙漠北部。 據他的記載, 這一地區已是“沙深三尺,馬不能行”,“不育五穀”。但在17世紀末的記載中,該地尚有蒲草、經柳等在固定沙丘上生長的灌叢植物。晚清以來,由於濫行砍伐和過度放牧,又導致這一地區流沙再起。現從磴口以南直至烏達的黃河西岸,流沙已直抵河岸,南北陸上交通完全阻絕,包蘭鐵路不得不改在黃河東岸行駛。

第四紀以來形成的沙漠地區

此後隨人類活動的影響,沙區有所擴大,沿邊地區逐漸沙漠化。

(1)位於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南部和陝北一帶的毛烏素沙地,大約在第四紀以來已存在,但面積不及現今,其間尚分佈有草原、沼澤和灌叢。今在沙地內部的漢唐故城遺址,如十六國時代赫連夏的都城統萬城,唐宋時代為夏州城,即今靖邊縣北白城子。但從漢代以來沙地逐漸擴充套件。據《水經注》記載,今無定河流域已分佈有“赤沙阜”、“沙陵”(沙丘)、“沙流”(流沙)。 9世紀唐人記載夏州周圍“皆流沙”、“風沙滿眼”、“茫茫沙漠廣,漸遠赫連城”。公元994年宋太宗毀夏州城時說“夏州深在沙漠”。1080或1081年沈括過無定河一帶,有“沙隨風流,謂之流沙”的記載。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當時沙漠南界在今橫山、白于山和鄂爾多斯交界處,恰為今毛烏素沙地的南緣。18世紀後,清政府招民開墾,殘留的草地均遭破壞,毛烏素沙地進一步沙漠化。

(2)塔克拉瑪干沙漠。其周邊地區在歷史時期曾是中國西北農業發達的地區之一。兩漢時期通往西域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鄯善(今若羌)、且末、精絕(今民豐北)、扜彌(今于田)、渠勒(今于田南),于闐(今和田)、莎車等及位於北道上的樓蘭(今樓蘭廢墟)、危須(今焉耆東北)、 犚犁(今焉耆南) 、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溫宿(今烏什)、尉頭(今烏什西)、疏勒(今喀什市)等都有較發達的農業或畜牧業。這些古城國都興建在河流的下游三角洲或沿岸地區,如精絕位於尼雅河下游三角洲,且末位於車爾臣河沿岸的沖積平原等等,農業用水依靠這些河流的灌溉。但沙漠地區的河流由於氣候乾燥,風沙侵襲,極易淤廢和改道。一旦河流淤廢或改徙,植物枯死,居民遷往他處,而留下的古城即為廢墟。如古且末、尼雅等古城已被流沙所淹。至今這些古城周圍還可看到扇形分佈的幹河床、枯死的胡揚,廢棄的渠道、道路和耕田的遺蹟(見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高昌故城及附近石窟)。

(3)歷史時期塔里木河等河流的不斷改擺動、改遷和沙漠的侵襲,原沿塔里木河西行的東西交通大道遂為流沙所淹。從西漢至魏晉時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樓蘭即因孔雀河水改道,迫使樓蘭廢棄(見樓蘭遺址),其他如尼雅廢墟(漢代精絕國,見尼雅遺址)、米蘭(伊循城,見米蘭遺址)均因尼雅河、車爾臣河改道而廢棄。據考古調查,今庫車、新和、沙雅一帶廢址以數百計,盛唐時尚為農業發達地區。唐以後塔里木河改道,植物枯死,古城遭到幹河床風沙的襲擊,先後成為廢墟,形成沙丘。

(4)風力亦為沙漠地區沙丘擴充套件的重要因素。歷史上自樓蘭西進沿崑崙山北麓山前平原至喀什,是漢唐時通向西域的南道。由於歷史時期以來開發不當造成遍地沙化,在長期風力作用下,道路已被沙丘淹沒,成為沙漠地帶。然而各段淹沒和廢棄時間不一,有先有後。

參考文章

中國歷史時期沙漠的變遷(changes of deserts in Chinese history)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