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變學
[拼音]:tudi liyong
[外文]:land use
人類為經濟的和社會的目的,通過各種使用活動對土地長期或週期性的經營。一個國家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生產建設都要落實到土地上,土地利用的廣度、深度和合理程度是它的生產規模、水平和特點的集中反映。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條件制約,又受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影響,是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所有影響土地利用各種因素中,確定土地關係的社會生產方式往往起決定性作用。
20世紀以來,由於人口急劇增長,而可利用的土地資源相對越來越少,因此土地利用問題逐漸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人口蓑城市集中的趨勢和城市佔地面積的日益擴大,引起城市用地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用地,特別是與農業用地的矛盾。此外,由於技術進步,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環境的能力日益提高,如稍處理不當,就會出現汙染環境和破壞生態平衡的問題,往往首先表現在土地利用上。土地利用是人文地理學,尤其是經濟地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對於協調人地關係、發展國民經濟有重要的作用。除地理學以外,經濟科學、農業科學、城市科學等學科也以不同方式研究土地利用。
研究簡況
土地利用的地理分析可追溯到 J.H.von屠能19世紀前期對德國南部地區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20世紀早期,W.D.瓊斯和C.O.索爾關於野外調查的文章中強調土地利用概念。經濟發達國家對土地利用的研究,早在20世紀30年代已相當普遍地開展,大多是配合農業生產的需要而進行土地分類,評價土地質量,編制土地利用圖。特別自1949年國際地理聯合會第16屆大會成立世界土地利用調查委員會後,號召在全世界開展土地利用調查,要求編制統一規格的百萬分之一土地利用現狀圖,並擬定了通用的土地利用分類系統,引起了各國地理界對這項研究的興趣。迄至70年代末,已有 8個國家出版了全國的百萬分之一土地利用圖。英國、美國、日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荷蘭、澳大利亞、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等國的研究方法比較先進,並提出了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自60年代城市化加速發展以來,經濟發達國家土地利用研究的重點,已由農牧區轉向城區,很多是從城市生態學的觀點來進行調查研究。
中國地域遼闊,地理環境複雜,多樣化的自然條件為發展多樣化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可能性。但山地、丘陵佔全國三分之二的陸地面積,給土地利用帶來很大不便,而沙漠、戈壁、冰川、永久積雪、裸露石地和高寒荒漠等在目前技術、經濟條件下難以利用的土地,總計佔全國面積的22%。據估計1987年全國有耕地21億畝左右,人均耕地不到2畝,僅及世界平均數4.8畝的40%。其他一些領土較大的國家,其人地比例都高於中國,如澳大利亞人均佔有耕地約50畝,加拿大約29畝,美國約15畝,蘇聯約14畝。另一方面,中國土地的利用率和生產率均較低。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愈來愈突出。因此,查清全國土地資源,統一規劃,合理開發、利用,並加強保護和科學管理,是十分迫切的任務。
在中國,土地利用歷來受到重視。公元前5~前3世紀成書的《尚書·禹貢》對當時中國南方、北方、東部、西部、中部各地區的土壤類別及其利用差異就有所闡述。20世紀30年代開始,胡煥庸等地理學家和張心一等農學家開始進行土地利用的研究和製圖,多為小區域的土地利用實況調查。金陵大學農學院1937年出版了《中國土地利用》一書及圖集,比較系統地反映了當時中國東部土地利用的情況和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制定了以農業為基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方針,強調地理學研究要為農業服務,因而土地利用的調查、研究得到較大發展,研究的內容也相當廣泛。但是,著重於農業用地(如提高現有耕地利用率和開發荒地資源等),對牧區草原和山地林區則注意不夠;對利用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分析較多,而在評價基礎上探討遠景合理利用較少;研究成果以土地利用製圖較多,而進行理論和方法歸納較少。
主要研究內容
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
(1)土地資源普查和統計。土地資源普查是指進行全面土地普查和嚴格登記。土地統計則要反映土地本身的分佈、面積大小和質量等級,以及表達它的利用現狀和潛力。以地區或生產企業為單位建立土地臺帳、地塊檔案,對合理利用土地、規劃生產都有重大意義。
(2)土地資源分類。根據土地資源的特點、質量、對某項生產的適宜性以及利用現狀、管理後果、未來用途、變化趨勢等,可以提出不同的分類體系。
(3)調查土地資源的利用實況並編制土地利用圖。調查的結果可以編制各種土地利用圖來表達,並根據圖件來量算各類用地的面積(見彩圖)。調查的手段包括應用航空照片、紅外攝影和雷達掃描影象、人造衛星連續攝影等新技術。但它們的應用,必須立足於地面實況的典型調查,否則難以確切判讀。
(4)開展土地質量評價。土地評價要全面考慮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並根據一系列反映量變到質變的指標進行分等分級。
(5)研究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農業生產的部門結構和土地利用有著密切的關係。合理的農業結構有利於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形成具有良好生態系統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可以用較少的投資獲得較大的收益。除了根據土地評價解決具體地塊的合理利用問題外,還要巨集觀地從一個國家或一個大地區來研究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向問題。中國農業生產歷來著重糧食,對於經濟作物和牧、林、漁、副業生產注意不夠,影響到土地資源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中國的農業經營歷來重視平原土地的利用,忽視山區的開發,佔全國陸地面積三分之二的山地、丘陵地區,生產水平很低,而且管理不善。在種植業內部,重視灌溉高產農田的經營,而忽視低產田的改造。此外,一些地區還流行著掠奪式的利用方式。
(6)進行土地利用區劃,制訂開發利用規劃。在土地利用區的劃分基礎上,對各區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進行評價,有可能比較切實地提出各區今後各部門合理的用地結構和佈局方案。因此很多國家在查清土地資源之後,往往緊接著進行土地利用區劃。土地利用區劃既是土地規劃的前提,也是農業區劃的基礎。它有現狀區劃和遠景區劃兩大類。現狀區劃的目的主要為認識現狀,判明土地利用的地域分異和特點;遠景區劃的目的主要是為調整現有土地利用結構,進一步發揮土地生產潛力。為了便於土地規劃的實施,土地利用區劃要儘可能地照顧到一定級別行政區的完整性。在土地利用區劃的基礎上,制訂開發利用各區土地資源的規劃,其內容包括改造不利條件應採取的措施,並預測其後果。
(7)加強土地管理。建立和加強國家的土地管理機構,制定統一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有關法令,防止土地資源浪費、土地糾紛、水土流失和土地汙染,以及土地使用混亂造成土地建設返工浪費。
發展趨勢
土地利用研究的新趨勢是從生態觀點出發,謀求生態平衡,保護植被和土壤以期獲得持久產量,以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土地利用要和環境保護聯絡起來,評價土地對某項生產的適宜性時,要考慮是否會影響環境質量以及長期的生態效益,防止環境退化。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土地利用的研究重點,已從提高土地生產率轉向改善環境,把土地利用規劃和整體的環境規劃聯絡起來。在中國首先對土地利用情況進行環境質量的評價,根據土地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情況及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對環境因素進行總體規劃,在此基礎上提出土地利用的各種方案,然後對每一方案進行評價,選定對環境有利的最優土地利用方案。
參考書目
D.Rhind,R.Hudson,Land Use,Methuen,London,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