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
[拼音]:Mengde’er
[外文]: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1884)
奧地利遺傳學家,遺傳學的奠基人。1822年7月22日生於奧地利的海因岑多夫(今捷克的海恩塞斯),1884年1月6日卒於布呂恩(今捷克的布林諾)。他於1840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特羅保的預科學校,即進入奧爾米茨哲學院學習。1843年因家貧而輟學;同年10月到奧古斯丁修道院做修道士。1847年被任命為神父。1849年受委派到茨納伊姆中學任希臘文和數學代課教師。1851~1853年去維也納大學學習物理學、化學、數學、動物學和植物學,在此期間受到著名物理學家J.C.多普勒的數學和統計學的薰陶、植物學家F.J.A.N.翁格爾的物種可變和植物通過雜交可能產生新種觀點的影響,這一切對他以後創造性的科學研究起了很大作用。1853年夏,他從維也納大學畢業回修道院。1854年被委派到布呂恩技術學校任物理學和博物學的代理教師。他在那裡工作了14年之久。
從1856~1863年,他進行了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並於1865年在布呂恩自然科學研究協會上報告了他的研究結果。1866年又在該會會刊上發表了題為《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他在這篇論文中提出了遺傳因子(現稱基因)及顯性性狀、隱性性狀等重要概念,並闡明其遺傳規律,後人稱之為孟德爾定律(包括“分離定律”及“獨立分配定律”)。孟德爾在實驗中對於解決什麼問題(亦即遺傳規律)、選擇什麼材料和怎樣分析結果,都有十分清晰的構思。他衝出了已往生物學界一直因循的活力論和目的論窠臼、敢於借鑑物理學中的粒子運動,即粒子的隨機結合和分離作為實驗設計分析的基點。在實驗方法上一反前人籠統描述親子間總合性狀相似和不同的做法,把諸如莖杆高度、子葉顏色等作為各自獨立的性狀,並設想個體的總合性狀乃是由多種獨立性狀隨機組合和分離的產物。他的另一超人之處是在資料處理上沒有忽視未表達所研究的獨立性狀的個體的數目。他所建立的測交法最能說明他對隱性個體遺傳內涵的重視。但是這些發現當時並未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直到1900年,孟德爾定律才由 3位植物學家──荷蘭的H.德·弗里斯、德國的C.E.科倫斯和奧地利的 E.von切爾馬克通過各自的工作分別予以證實,成為近代遺傳學的基礎。從此孟德爾也被公認為科學遺傳學的奠基人。
除了進行過植物雜交試驗之外,孟德爾還從事過植物嫁接和養蜂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他還進行了長期的氣象觀測,並且於1871年發表過一篇有關龍捲風成因的學術論文。他生前是維也納動、植物學會會員、並且是布呂恩自然科學研究協會和奧地利氣象學會的創始人之一。